苏联民族精神东线战场上的喀秋莎火箭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https://m.sohu.com/n/461055589最早关于“火箭”的发明,可以追溯至中国宋朝时期。火箭的早期雏形,是在一根竹竿头绑上火药筒,点燃火药筒后的导火索后火药爆发,火箭利用反作用推力向预定地点飞去。古代火箭和现代火箭的发射原理是相同的。在公元年的明末,曾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幕僚,后为兵部尚书孙承宗所重用的边关总兵,“梦阁主人”茅元仪的著作《武备志》中所记载的火箭,以及发射装置有数十种之多。有可以齐射32发和40发火箭的“一窝蜂”,以及“群豹横奔箭”,有一次可齐射百发的“百虎齐奔箭”,两次齐射的“群鹰逐兔箭”。虽然中国的热武器,是在冷兵器的基础上延伸发明的,但在最终却没有得到长期有效的发展。自从一战结束后的欧洲,各国陆军都开始重视国防工业和武器开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力、人力进行研发;位于德国的国防军武器发展部,在年时,在炮兵专家沃尔特.多姆贝格尔上尉的研制下,生产出了一种全新筒式发射管,这种有六根成星形排列的炮管,和pak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炮架组成的新型武器。但在当时,德国陆军兵团革新下的全机械化,以这种新型武器机动性能差,威力小而被嫌弃,不愿意装配在陆军团,不过却得到了德国化学部队的青睐。因为这种新型武器可以发射烟雾弹,又可以发射杀伤弹,虽然不能拥有像火炮一样的杀伤力,但却可以作为火力支援的武器,最终这种武器被命名为“41式毫米烟雾发射器,为了保证它的隐秘性,“烟雾发射器”这个名称一直使用至二战结束。德国最早研制火箭炮的目的,就是摆脱《凡尔赛条约》对它的约束,用一种可以替代火炮这种长管武器,发射投掷化学弹和燃烧弹。在德国最擅长的“闪电战”中,利用俯冲式轰炸机的空中优势,以及地面的坦克装甲力量的突击,炮兵这个作战单位只能作为战场上的附属力量。在年的东线战场上,德国面对制空权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火箭炮这个作战单位,也陆陆续续被投放至战场上。在入侵苏联的前期,德军就在战场上投入了“41式6管毫米火箭炮”门,当时装配这个武器的是德国中央集团军群,首创了火箭炮在军事战场上规模性使用的先例。进攻“斯大林防线”的战役中,德军的这种重型火箭炮发挥出惊人的攻击力,很快摧毁了苏军的防线,被德国人称为“涅贝尔维尔法”和“行走的斯图卡”。最早具有炮管式发射装置的多管火箭炮,就是前面提到的“涅贝尔维尔法”6管火箭炮,在德文中的音译就是“烟雾迫击炮”或是“火箭发射器”,这种由长1.3米,口径毫米的六根炮管捆绑成星形或是六边形,底座是pak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炮架,有两个轮子可以牵引。至于“行走的斯图卡”,和“涅贝尔维尔法”有很大的差别。在德军的半履带装甲车上,两边各装三条带有点火器的火箭发射槽,作为自行火箭炮来使用,主要用于装配德军工兵连,用于摧毁苏军的防御工事,携带的6枚火箭弹内,有5枚口径为毫米,1枚毫米,由于发射的声音和“斯图卡”俯冲式轰炸机的引擎轰鸣声非常相似,因此得到了“行走的斯图卡”称号。而苏联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年,国内航空业的发展,也让航空火箭受到了重视。在苏联专门研制火箭的“第二中央特别设计局”,工程师们设计出了可稳定持续飞行数百米的火箭,还有射程近0米的火箭弹,并以此衍生出“空对地”航空火箭弹,最后被苏联炮兵部队大量运用。自二战爆发后,德国军队凭借着强大军事实力和先进的军事装备,横行在欧洲战场上。似乎是为了洗刷一战失败的耻辱,德国人为重振日尔曼的精神,打着欧洲诸国节节败退。年6月22日凌晨3点15分,德国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纠结了其附属国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的军队,共出动兵力万人,近架飞机,多辆战车,余门火炮,从柏林兵分三路,闪电入侵苏联的列宁格勒、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苏联对德国的闪电入侵完全没有做好应对准备,直到希特勒入侵的三个小时后,苏军最高总指挥部才发出了反击的命令,由于已经失去了最好的反击时机,十个小时后苏联军队损失惨重,德军已经攻占了许多战略要地。短短的十天时间里,德军部队向苏联腹地深入推进了多公里,眼看苏联亡国在即,火烧眉毛,此时,德军统帅部也已下达了最后指令,必须要在冬季来临之前征服苏联,希特勒更是狂妄的命令在两个月内,纳粹的旗帜要插遍苏联每一寸土地。此时在东线战争的初期,德国军队利用强大的火力和机动性,打的苏联军队抬不起头,苏军只能从兵工厂中征调出一种新型武器,以应对前线步步紧逼德国军队。年7月14日,德国的一支机械化部队经过激战,占领了位于斯摩棱斯克的奥尔沙市,大量坦克和装甲车聚集在奥尔沙市火车站周围,作短暂修整并补充燃料和物资,准备向苏军阵地做新一轮的冲锋。就在这时,天空中传来阵阵巨大的音啸声,由无数炮弹编织而成的猛烈火力网顷刻间从天而降,火力范围内德军的坦克和装甲车瞬间被摧毁,火焰将四散逃窜的德国士兵吞没了。还未等德国士兵回过神来,尖锐的音啸声和如同冰雹般密集的炮火停止了,很快一切又恢复了平静,但刚刚突如其来的炮火,所带来巨大的杀伤力,对德国士兵的精神和视觉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他们不明白是什么武器,可以在短时间内倾泻下如此之多的弹药。奥尔沙市德军遭遇的莫名袭击,也让德军高层疑惑不解,德国的情报部门也为此大伤脑筋,直到苏德“莫斯科会战”期间,德国人缴获了一台苏联军队装载在卡车上的火箭发射器,这个谜底才被破解开来。在奥尔沙市对德国军队发动袭击的,是苏军炮兵上尉伊万.安德烈耶维奇.费列洛夫指挥的炮兵连。当时费列洛夫对德军攻击时使用的武器,是苏联刚刚研制的“BM—13”火箭炮,也就是俗称“喀秋莎”的火箭炮。由于军事保密工作做非常好,连当时使用火箭炮的苏军炮兵连士兵,都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称,只记得在沉重的发射架上有一个醒目的“K”字母标志。“喀秋莎”火箭炮在东线战场上的首次作战,就展现了其强大的破坏力和覆盖范围,也缓解了德国对苏军的火力压制。在苏德战争前期,德军在战场上投入了近4万门火炮,按照二战时期的标准,这些新式火炮都是非常先进,很多都是刚刚投入使用。作为防守一方的苏联,也投入了总数近30多门的国防火炮,但是苏军的火炮比较老旧,同时在战争前期对国际形势的估计不足,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工作也没有跟上,特别在双方的炮兵差距上,苏军处于劣势地位。早在年10月,苏联炮兵就发展出以吉斯重型卡车为搭载平台的自行火箭炮,大大提高了发射稳定性和机动性,火箭导轨不仅能够储存和挂弹,还有发射定向的作用,这就是早期的“BM—13”火箭炮。为了尽可能的多搭载火箭弹,火箭炮共有24条工字型发射导轨,上下两层交错排列,每排12条,形状很像教堂里的管风琴,苏联人民出于对斯大林的敬意,“喀秋莎”火箭炮又被称为“斯大林的管风琴”,在当时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武器可以比得上它,这种压制性武器又可以称为“二战金属风暴”。“喀秋莎”在战场上适合对汇聚的敌军,各种野战工事,坦克集群,定点火炮等目标进行密集性军事打击,在遭遇战中也可以进行火力压制,但是发射时的烟尘火光和声音太过于引人注目,极容易引起敌方注意,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不适合暴露在敌人炮火覆盖区域范围内作战。在苏联卫国战争初期的年6月,“喀秋莎”火箭炮还处于性能测试阶段,其发射方向,射击角度和精度不高,还有调整速度慢等致命缺陷,但在苏军开局不利的情况下,试验型“喀秋莎”火箭炮还是被苏联军方提前拉上了战场。年6月28日,德国进攻苏联的第六天,苏军立即成立了一个“BM—13”特别独立火箭炮连队。这个连队只有可怜兮兮的7架还处于试验性阶段的“BM—13”火箭炮,以及发的火箭弹,在一个星期紧锣密鼓的训练下,全连士兵基本掌握了操作方法。7月上旬,这支连队被编入苏联西方面军,赶往了即将被德军攻破的前线斯摩棱斯克。在7月14日,隔着奥尔沙河的7门“BM—13”火箭炮,连续发射了发火箭弹,对占领的对面奥尔沙火车站的德军进行军事打击,很多德军士兵逃不出“喀秋莎”的火力笼罩范围,为免受到德军的火力还击,袭击了奥尔沙市德军的苏军火箭炮连队迅速撤离了发射地点。随着战争的推移,德军很快发现遭到突如其来的攻击时,往往在几公里外,就有一个烟雾弥漫的苏军炮兵阵地,反应过来的德军,立即对这个阵地发动了报复性火力攻击。年10月,德军发动了进攻莫斯科的“台风战役”。7日夜间,正在行军的独立火箭炮兵连队,和德国渗透先头部队遭遇,在战斗中苏军打光了所有的火箭弹,在撤退中为不让“BM—13”火箭炮的秘密落到德军手中,战士们将7门火炮全部破坏。由于销毁火箭炮的过程中耽误了撤退时间,炮兵连被德军包围,在突围战中,费列洛夫和大部分苏军官兵壮烈牺牲。由于费列洛夫的作战英勇,牺牲后被苏军高层授予“一级卫国战争勋章”,这在当时是苏军的最高荣誉。直到年6月21日,俄联邦总统叶利钦还签署了总统令,授予费列洛夫“俄联邦英雄”的称号。在苏联卫国战争中,那些唱着苏联民歌《喀秋莎》和在战场上使用“喀秋莎”火箭炮的年轻战士,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没能活着从战场上归来,就是这些战士们顶着德军的炮火,用生命阻挡住了由古德里安指挥的德军精锐部队的进攻,为后面的苏联大本营“莫斯科保卫战”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时间。在年下半年,苏军大规模生产“喀秋莎”火箭炮并装备至军队。在实战中,“喀秋莎”很快暴露出其在西伯利亚泥泞的道路上,机动越野性能不足的缺点,于是苏联便想开发出以履带为搭载平台的火箭炮。苏联军工专家经过筛选,发现只有“T—34”中型坦克和“KB”重型坦克的底盘,可以搭载“喀秋莎”火箭炮发射系统,但这两种武器在当时都是苏军最先进的主战装备,在数量上无法满足炮兵的巨大需求,而唯一的办法,“喀秋莎”的搭载平台只有卡车。直至二战美国的《租借法案》开始生效后,大量“道奇6×6”卡车进入东线战场。由于道奇卡车性能先进,马力强大,很快成为“喀秋莎”火箭炮的主力搭载平台。自美国卷入二战后,由美、英、中、苏等国家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同时美国的援助物资也源源不断地运抵苏联。对当时的苏联炮兵连来说,机动性能强大的车辆才是最宝贵的战略物资,苏联年后生产的“喀秋莎”火箭炮,都是以美国通用GMC卡车为搭载平台。此时,德国万的兵力气势汹汹地向斯大林格勒发动攻击,妄想在7月25日前占领斯大林格勒。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军民誓死抵抗,在9月13日,德军攻入斯大林格勒市区,苏德双方军队对脚下每一寸土地进行反复争夺,为了对付德军强大的火力点,苏军在战场上投入了新型火炮进行还击。年,苏军采用了“M—31—4”火箭发射架的“BM—30”12管自行火箭炮,在布达佩斯、布拉格、科尼斯堡、柏林的战役中,发挥出稳定的攻坚作用。随着纳粹德国军队的不断溃败,苏联红军反攻向希特勒老巢柏林,随着门“喀秋莎”火箭炮在柏林战役中发挥出重大的作用,双方军队作战过程中,伴随着惊天动地的炮火声,人们都会分辨出“喀秋莎”火箭炮那特殊的音效轰鸣声;在凌晨的攻击中,随着照亮大地的火光,还伴随着惊天动地的炮声,宣告了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的彻底失败。可以说,“喀秋莎”这个名称,已经和苏联整个国家和民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喀秋莎”不只是一个美丽俄罗斯少女的名字,也不是单纯代表一个歌曲名,或是某一种武器的代称,它已经深入苏联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代表的是坚不可摧的力量,给了二战中饱受战火的苏联人民精神上抚慰和鼓舞,更是代表着苏联人民的一种民族精神……(以上文字,如果喜欢,请点个
上一篇文章: 私藏好书苏联1941,乱我心者,皆是 下一篇文章: 明斯克战役,引发苏军前期惨败连锁反应的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