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施行双减,美媒以为中国抛弃英语,

二十年前国内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二十一世纪人才必须具备三个技能:计算机、驾驶和英语。电视上热播的是诸如“汉语桥”这类英语学习类节目,北京申奥成功后,更是在全国掀起了英语热,当时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都会说一句“哈喽”和“古德猫宁”。英语在中国的地位可见一斑,但也正因为英语的地位如此之高,西方国家才大言不惭地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都归功于英语。

近段时间来,我国正大力推行“双减”政策,海外有关中国弱化英语教育的流言再度出现,美媒《纽约时报》为此刊文称中国是在“开倒车”,称改革开放政策助推了中国经济繁荣,而英语“几乎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代名词”。

年代,我们国家刚刚改革开放,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当时的国家先普通老百姓一步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于是英语替代俄语成为了国内教育的主要语言。随着改革的深化,大量的外企涌入中国市场,掌握英语进入外企意味着工资翻倍。年,现象级作品《北京人在纽约》横空出世,更加引爆了国人对出国留学、打工的热情和向往。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北京申奥成功,年成为了中国全民学英语运动的高潮,不过那也是唯一的一次。在那之后,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逐渐趋于平缓,中国与英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明显缩小,“出国=暴富”的思想被一点点改变,英语热潮逐渐褪去,更多其他国家的语言也走进了高校课堂,英语再也不是一家独大。

但显然《纽约时报》的思想还停留在旧时代,还自以为英语在中国被高高奉在神坛之上,称“英语在改变中国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面貌方面所起的作用,怎么说都不过分”,中国施行“双减”被他们危言耸听地渲染称中国与外界的联系“正被切断”,称我们中国人中许多对英语感兴趣的人“忍不住将此视作远离开放世界的又一步”。

但中国不是离开放世界更加远了,相反更近了。《纽约时报》与其说中国“弱化英语教育”,不如说是英语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从前全世界学英语,无非是美国的科技发达,经济繁荣和技术先进,引人前去取经学习。然而现在随着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语言影响力也相应地变得更加势均力敌。

《纽约时报》最后阴阳怪气地讽刺道:什么时候可以不学英语?当中国成为最先进科技的领导者,全世界都需要追随的时候。到那天,就是让外国人“来学中文”了。不用等到那一天,如今中国太空空间站“天宫一号”已经让这一说法成为了现实。年国际空间站退役后,太空中就只剩下“天宫一号”,所有进入的国家都得先学会中文才能使用咱们的全中文操作系统。《纽约时报》看来是忘了这件事,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美国根本进不来,所以不用学。

回顾往昔,时代的烙印深深刻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落后、愚昧与抱残守缺的民族已经蜕变成如今创新、奋进、努力寻求改变的新一代。在对“变”的执念之中所产生的的英语热只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的冰山一角而已。每种语言都是美丽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本不该被赋予诸如国力、经济实力、国家地位等等其他属性来被分个高低,更不该因此产生高人一等的错误观念。《纽约时报》的行为再一次展示了美式傲慢自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38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