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和愚钝的交替,看二战时期德国对苏联巴

中科白癜风医院康复经历分享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list/2017/
一、德军将领们虽然不赞成进攻苏联,却认为打败苏联是有可能的对德国向苏联的进攻,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们呈相反的意见,他的将领们都不希望立刻对苏联开战,因为他们认为德国还没有对苏联开战的资本,尤其德国正在和英国及其英联邦国家进行多个方向的作战,也都面临兵员不足和后勤补充困难的问题。陆军元帅伦德施泰特说入侵苏联的计划“愚不可及”,空军装备部长厄哈特.米尔希说:“我曾劝阻希特勒不要开展两线作战。”闪电战专家古德里安在接到对苏联作战的命令后,直截了当的说东西两线作战具有潜在的灾难性。可是,希特勒的看法却相反,首先他认为苏联不堪一击;再就是通过德军在西欧的一路高歌猛进,让希特勒认为自己战无不胜;第三就是希特勒认为英联邦国家对德国的抵抗,其根源在于有苏联的支持,因此占领苏联对英国有釜底抽薪的效果。奇怪的是,很清楚德军不能进行东西两面作战的德军高级将领们,却很少有人向希特勒当面提出反对意见,大多数德军将领们在希特勒召开的对苏联作战军事会议上都表现出乐观。各中原因,除了德军的节节胜利使得希特勒的地位如日中天,更有这些德军将领们虽然认为要尽量避免对苏联的两线作战,但是依靠先进的战术和装备,德军如果有正确的计划,并且措施得力,是可以打败苏联的。二、对苏入侵的巴巴罗萨计划要点年12月18日晚,希特勒发布了对苏联入侵的第21号元首指令,即巴巴罗萨计划,主要内容有:1、装甲部队应果敢作战,楔入敌深远纵深,歼灭部署在俄国西部地区的俄国陆军主力,阻止其有作战能力的部队撤入俄国纵深地区;2、必须在作战伊始就对俄国空军进行强有力的打击,阻止其有效地参战;3、在被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分隔成的南、北两个战区中,应将主力用于北部。在这里计划投入两个集团军群。在这两个集团军群中,南部集团军群—在整个战线的中央—的任务是,以特别强大的装甲和摩托化部队,向华沙周围及其北部地区出击,粉碎自俄罗斯境内的敌军。从而创造条件,使快速部队的强大兵力转而向北,.协同由东普鲁士向列宁格勒总方向突击的北方集团军群,歼灭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敌军。只有在完成、此项紧急任务并继而占领列宁格勒和喀琅施塔得之后,才可实施旨在攻占重要交通枢纽和军备工业中心莫斯科的进攻行动。只有当俄国的抵抗力异常迅速地出现崩溃时,才有理由同时进攻两个目标;4、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南的集团军群,应将主力配置在卢布林地区,以基辅为主要突击方向,以强大装甲兵力迅速突入俄军纵深翼侧和后方,继而在第聂伯河沿线将其聚歼;5、若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南部或北部的会战取胜,追击中应力争:在南方,提前攻占在军事经济方面十分重要的顿涅茨盆地;在北方,迅速进抵莫斯科。攻占该城,意味着政治和经济上的一个决定性的胜利,此外,还意味着苏俄丧失了最重要的铁路枢纽。这个计划让德军将领们大跌眼镜。首先,这是一个大纵深大包围的行动,是要对苏军进行打击,从而尽量歼灭和摧毁苏军的战斗力量;其次,行动关键性目的,强调要占领列宁格勒,而非苏联首都莫斯科。计划中产生了两个矛盾:1、消灭敌军有生力量和占领城池的矛盾;2、占领经济中心还是政治中心的矛盾。普鲁士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说过一句名言:“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对计划中的两个矛盾,德军将领们认为应该集中德军优势兵力,直捣苏联首都莫斯科,对莫斯科附近的苏联重兵集团进行围歼。但是,希特勒认为现代战争已经改变了战争规则,“现代战争打的是经济仗”,希特勒认为占领苏联的粮仓乌克兰比占领政治中心的莫斯科更重要。三、巴巴罗萨的凌厉攻势年6月22日凌晨3点15分,万德军加上近万外国仆从军,以多架飞机、20个装甲师共辆坦克,余门野战炮,无数车辆以及从法国缴获的军车,60万匹战马,北起芬兰,南至黑海向苏联发起全线突击。苏联的地理特点,在西部的欧洲分为南北两个互不相连的铁路网,北铁路网通往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南铁路网通往乌克兰,因此德军的进攻分两路:一路是陆军元帅里特尔.李布率领北方集团军群,从波罗的海三国进攻列宁格勒;一路是陆军元帅冯.博克率领主力中央集团军群共50个师,包括9个装甲师和6个摩托化师,攻占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并最终攻取莫斯科;陆军元帅格尔德.伦德施泰特率领南方集团军群将攻占基辅和乌克兰粮仓,然后继续推进以攻占高加索大油田。虽然德军的闪击战已经用了近两年,分别攻陷了波兰和西欧四国,尤其一年前不到一个月就打败了号称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可是一年以后对苏联依然有用。德军的闪电战一经发起获得巨大成功,第一天的早上就击毁了约架苏军飞机,第一个星期的作战效果,苏军90%新组建的机械化师被歼灭。从比亚威斯托克-明斯克,到斯摩棱斯克,从基辅到维亚济马一布良斯克,德军的闪电战一次又一次地包围苏联重兵集团,进而将其全歼。自俄罗斯与乌克兰的首府相继被德国中央与南方集团军群攻占,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也陷入北方集团群的重围,导致莫斯科直接面临德军的威胁。四、将领们明智的战略,遭遇希特勒的愚钝但是,在战事的进行中,德军发现,虽然他们不断围歼苏军的重兵集团,可是苏军数量却不见减少,如此,暴露出只有万人口的德国和有1.9亿人口的苏联,在人力方面的巨大反差:德军的三个集团军群,在7月31日之前的最初六个星期内遭受了人伤亡、被俘和失踪的损失,而新招募的军队只有4人。苏军到9月30日损失的几乎达到德军的10倍人,但和德军不同,苏军对这些损失似乎不以为然。而且和德军在西欧遇到的不同,苏军的抵抗异常顽强,年7月28日斯大林发布“绝不后退一步”的第号令,规定:任何人未接到特别命令而后撤或投降,都应当被看作“祖国的叛徒”,他的家人也会因此而遭受监禁。如果以上两项还不算什么,那么,希特勒将最具有破坏性的战略指令在8月21日下达给了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在冬季到来之前所要取得的最重要目标并不是攻占莫斯科,而是占领克里米亚、顿涅茨盆地的工矿区,以及切断苏联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补给,并与芬兰人联手,在北方合围列宁格勒。虽然对苏战争之前的巴巴罗萨计划中并没有将莫斯科列为攻击的主要目标,但是将领们都怀着侥幸,认为一旦开仗随着战事的发展会让希特勒转变战略,可是事实证明并非如此。于是,具体命令下达给了德军第2军和古德里安的装甲集团军,要他们调转南下。希特勒的命令,遭到博克和古德里安的明确反对,古德里安专程乘坐飞机去说服希特勒,没想到反被希特勒说服了。德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和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从军事角度都支持博克,可是德国军人服从的职责又让他们为希特勒辩护,使得都博克非常无助,他无可奈何地说:我为之殚精竭虑的目标,即摧毁苏军主力,已经废于一旦。基辅战役虽然打得很成功,俘虏苏军66万余人,但是德军也伤亡惨重,更重要的是,延误了进攻莫斯科的时间,德军打完基辅战役再向莫斯科挺进时,大雨和冬季来了。和发达的法国等西欧国家相反,落后的苏联道路非常原始,从乌克兰到莫斯科只有一条柏油路,除这条主要公路之外,其他都是松软的沙土,暴风雨之后一片泥泞,除了坦克和其他有履带的车辆外,轮式车辆寸步难行,使得德军完全发挥不出机动性,在每次阵雨之后,经常可以从空中看见地面上排着英里以上的车辆长龙。正如伦德施泰特元帅所说,德军对苏军的优势是“奇袭、速度、空间。”在分兵进行基辅战役而拖延了进军莫斯科的时间后,德军对苏军的优势已经不再,而且苏军利用德军失去的这段时间,已经在莫斯科集结了大批生力军。即使这时,德国还有不输的机会。五、希特勒想谈和,遭遇将领们的愚钝进入冬季后,希特勒对德军的困难已经有所了解,他一度想和苏联谈和,他在11月9日说:双方(苏德)若都承认无法消灭对方,结果就可以获得一种妥协的和平。可是,这时德军将领们的意见又和希特勒相反。博克力主德军继续进攻,总司令勃劳希契和总参谋长哈尔德都认为苏联的抵抗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高级将领们继续将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推向失败。六、巴巴罗萨失败总结虽然德国对苏联是多面作战,还虽然德国人口比苏联少近三分之二,可是凭借德军优秀的素质,战术和装备的先进以及大量攻城掠地后获得的资源,相比大清洗以及大饥饿后的苏联,仍然有很大的优势,之所以最后以悲惨的失败收尾,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希特勒的目标是获取生存空间以及对斯拉夫人的奴役,这使得德军激起了占领区人民的同仇敌忾;尤其在对待万名苏军战俘方面体现特别残酷,造成万名战俘因各种原因死去,更激起苏军的顽强抵抗和苏联人民的反抗;2、对苏联的兵力动员情况不了解,战前估计苏军有个师,战后从番号上了解苏军有个师,可是,实际苏军参战部队有个师;3、苏军抵抗的顽强和坚韧是德军之前的战争中从来没有遇到的,对苏军抵抗力的低估也延缓了德军冲击的时间;4、苏联落后的基础建设限制了德军闪电战,苏联没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使得德军机械化部队轮式车辆快速运动的优势无法发挥,也使得德军的后勤补给无法及时跟上;5、战略失误,是希特勒对乌克兰的经济地位看得过于重要,以为占领了所谓苏联粮仓乌克兰,不仅可以对自己进行补给,而且截断了苏联的粮食和石油补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事实却没有看到苏联有广袤的土地和广阔的战略纵深,乌克兰的丢失对苏联并不能起到致命打击,因此希特勒所谓的经济战并没有起到绞杀苏联的作用。而希特勒分兵进行基辅战役,从而延缓了进攻莫斯科的时间,造成苏军能从容调配兵力和补给,使得德军错失了最终战机。6、最后的机会,希特勒本想和苏联谈和,这样不仅可以体面的退出苏联,还能收获一些条件,可是希特勒这个想法被他的将领们否定了,于是,巴巴罗萨最终走向失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19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