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战美英没有援助苏联,没有恶劣天气影

消除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zg/171021/5779525.html

这两个条件在年的晚些时候有哪个存在吗?一个都没有,美英的第一批援助物资是年到达的,而年的冬天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寒冷,德国人怎么就没能突进莫斯科呢?“台风战役”打到11月底的时候,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已成强弩之末,苏军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顶住了攻势,说到底,不是苏美英和天气的问题,而是德国人自己的力量不足。

首先说天气情况,普遍的观点是被古德里安的名言所影响:“如果不是严寒的阻遏,我们11月份就在克里姆林宫里饮酒庆功了”!事实果真如此吗?年11月4日莫斯科近郊的最低气温是零下7度,而11月8日的最低温度是零度,期间的11至13日气温曾短暂骤降至零下15度,但很快就回暖至零下3度,这样的天气很难被称之为“严寒”。

真正出现零下40度的严寒已经是12月5日以后,也就是说,严寒只是在苏军转入反攻时才来临的,而性命攸关的莫斯科保卫战第一、第二阶段却是在并不太冷的气候条件下进行的。德国人并没有达成战役目标,仅在11月16日到12月5日第二阶段的作战中,德军在莫斯科远郊就死伤余人,损失坦克约辆、火炮门和飞机近架。

实际上,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兵力兵器优势并不明显,总兵力大概超过苏军0.4倍、坦克超过0.7倍、火炮超过0.8倍、飞机超过1倍,但问题是德军不断被消耗,并且由于补给线严重拉长,补充完全跟不上。而苏军却源源不断得到生力军甚至远东部队的增援,别忘记了,莫斯科是苏联最大的军火工业基地,所以苏军在防守时弹药物资比较充足,毕竟是家门口作战。

所以10月4日,当德军第2装甲集群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占领奥廖尔之后,古德里安已经清醒地意识到攻入莫斯科已无可能:“尽管坦克(番号应为摩化化)24军在姆岑斯克附近进行了激烈战斗,坦克第4师也投入了作战,但俄国的大辆T34坦克参战,使我军坦克遭受巨大损失,现在敌人占优势了,因此,迅速的不断取胜的前景消失了”,前面的那是战后吹牛,这才是真心话。

到了年11月29日,进抵莫斯科远郊的德军在各个方向上的进攻都被苏军遏制,长途跋涉和五个多月的作战损失,使德军此刻的实力跟夏天已不可同日而语,许多连队只剩下60人左右,严重的达到20到30人(满编人)。整个东线战场一线作战部队的伤亡超过80万人,我们知道,德军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投入的地面部队总兵力也就万人,四分之一的伤亡和大量坦克的损失,如果得不到补充是不再具备突破能力的,也不能过高评价德军的战斗力。

反观前线苏军,由于持续得到兵力和兵器的补充,苏德两军在前线的力量对比逐渐发生着变化,西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获得新补充的3个集团军,总兵力增至万人(还有两个方面军呢)。其实在11月29日的深夜,朱可夫就已经接到斯大林的通知:准备反攻!既然苏军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反攻,充分说明前线形势对德军已经非常不利,而并非是德国人再加把劲就能冲进莫斯科的问题了,整个冬季作战结束时,德军伤亡高达人!

美英援苏的计划,是根据年10月1日三方签定的协议进行的,此时希特勒的“台风行动”已经实施,不要列举什么架飞机、49.5万辆军用汽车、辆装甲车和10台机车的无聊数字,因为在莫斯科会战期间,美英还没有运到一把步枪和一粒子弹。第一批共三队装载援苏物资的PQ运输船,是年初到达摩尔曼斯克的,此时德军已经全面转入防御,若非希特勒严令不得撤退,战线早就崩了。

着重讨论年冬天的战事,是因为莫斯科会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德军已经不可能通过一场快速的战争打垮苏联,当然也就证明苏军完全可以抵挡住德军的攻势,尽管损失颇为巨大。什么严寒、什么美国武器都不是借口,归根到底,是苏联广袤的战略纵深和庞大的人口基数,让德军“闪击战”的模式没有奏效,到年初,哪怕是精神变化无常的希特勒,也承认战争将进入长期化。

这也就是年德军不再主攻莫斯科的原因,既然不能在第一时间摧毁苏军的抵抗,既然战争必然陷入长期化,那么正如希特勒自己所言:“如果我拿不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那么我就必须结束战争”(恐怕还包括乌克兰的小麦),于是才有了斯大林格勒会战。

有人会问,那么美国巨大的物资援助就没有用处吗?当然不是,它们极大地解决了苏军在年到年度的困难,缩短了苏军转入全面反攻的时间,但这不等于,没有它们苏军就会失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57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