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和文化
奥运开幕式,当和字出现
感觉导演老谋先生确实不—班
那我们就聊聊和文化
有致中和,和谐,和气生财,和合二仙,六和塔,和为贵,天时地利人和,太多的和字词汇
首先说致中和
出自《中庸》,意思是:“致”,达到。“致中和”,指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十分和谐的境界,也就是符合“中庸”中正的标准。
《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和,曰:常)
《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老子的意思是指(和谐、调和、和好)是(道内造於天地万物生命中的真理、道德纪律、宇宙秩序、法则规律。)
《中庸》的意思是指在正道的「和谐」情况下,天地便自然能安定,万物便自然能成长,互不干扰,互惠互利良性循环。
我们再说释学六和:
又称为六和敬
1口和无诤;
2意和同悦;
3戒和同修;
4见和同解;
5身和同住;
6利和同均。
其意思如下:
一、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就是相处的和乐。
二、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就是语言的亲切。
三、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就是心意的开展。
四、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就是法治的平等。
五、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就是思想的统一。
六、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就是经济的均衡,按劳分配。
六和精神是指:
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
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
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
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
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
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
我们人要
外修六和,内养五德。
五德,五种品德:谓温、良、恭、俭、让。
六和还有其它说法:
1.中医:谓以滑﹑甘调制酸﹑苦﹑辛﹑咸四种滋味。按郑注系据《周礼.天官.食医》经文。后用以指多种美味。
2.佛教:谓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3.道教:天、地、四方,谓之六合,又作六极、六幕、六漠。
人的一切的努力皆指向幸福,因为幸福是所有人的价值观的终极归宿;
同样,一切学问皆指向“道”,
开悟得道是一切文化追求的最高目标,开悟是所有求学者求学道路上的珠穆朗玛峰,
而道实际上就是“菩提”,
大菩提是大彻大悟的道,
于是大菩提横空出世、生机勃勃的展现在众人的目前。
按照辞海的解释,
菩提意为“觉悟”、“智慧”、“道”,是指断绝世间烦恼使人达到顿悟真理,
超凡脱俗的彻悟的的境界并恢复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自性。
那么,何为自性??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开悟后说: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们的自性是本来清净的);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我们的自性是无所执着、无生无灭的);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们的本性具足一切);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我们的自性是常处于禅定是不变的状态);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源自于自性)。”
于是
五祖弘忍大师对六祖讲: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儒释道
(三元:三元代表多,代表当今正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的凝聚几千年来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文化,
是博大精深的充满智慧与活力的中华文化的基础与主体,也是其极为重要的有机构成部分。
“菩提”正是三元文化的精华,
可谓精华中精华,
它是我们无数中外先人在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中的生命智慧与鲜血的凝结。
在《法华经》上说,
‘所有佛世尊,只因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上。’
什么是一大事呢?
就是使众生
破除贪嗔痴,
勤修戒定慧,
达到清净(身、口、意三业清净,生大欢喜)、
平等(众生一体、无有差别)、
正觉之境,
成为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之人。
古德教我们“内养五德,外修六和”,
五德是温厚、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是自己的涵养;
与人相处要依“六和”,六和是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做到了内养五德,外修六和”,
我们才能建立最好的团队,
我们在大家庭中才能每天法喜充满,
让我们的烦恼一天比一天少、
快乐一天比一天多、
自在一天比一天长。
通过“内修(自性菩提)
外建(五德六和),
充满活力和快乐的为人处世,
才是我们做人成功、
做事成功的关键!
立冬般若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