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云若不觀心法無來處
本永说:
要证得空性必须破无明,这个知就是无明就是妄想,我们平常被各种烦恼缠缚,道不断理还乱,烦恼是什么,就是妄想无明,除妄念很难,不到那绝境悟不了,悟到了断尽烦恼依然路漫漫!
道友甲:
看师兄的见解突然想到一句话,“打得念头死,许得法身活”不知是这个意思否。
本永答:甲师兄所见略同。
张老师:修行:在修偏失的個性。觀心法門:觀自心等同佛心前,先觀無明心動,對境既生心,妄心妄念。
张老师:
??南老師:
觀自在菩薩――能觀的就是自在。坐在這裡,靈靈明明,能觀內觀外,應付一切,以能觀的觀所觀,就是初觀自在。向上就昇華,向下就墮落。成凡夫的,成菩薩的,就是它。如果向外馳求,就好像離開你了。達摩祖師說:“一念回機,便同本得。”待人接物時,稍稍管帶它一下,它就在這裡,這就是“行”。久而久之,就是“行深”。牛頭融禪師雲:“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念佛三昧,一香板之下,與密宗觀想均是一樣。念頭生滅便是生死,醒與睡也是在生死,何必一定談身體生死?一念回機,當下即是。“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真能得一念徹底清靜者,則無生死可了。生滅滅己,寂滅為樂。寂然不動,這是體。但仍須起用,應感而遂通,要在世俗中磨鍊一番,在事務中,動亂中,仍保持清淨。一念回機,便同本得。這才是《華嚴經》中大乘境界,絕不是小乘人逃避了事的。《習禪錄影》
怎麼樣是一念回機?這是達摩祖師的話,“一念回機,便同本得”。機者,機關,就是開關,譬如我們開電燈,指頭一按它就亮了;回機,把這個機關一按,電就回去了,就是關閉這個機關。一念回機,你這個念頭一起來就把它關閉,回到原來不起念的地方,便同本得,這就對了。你現在能不能做到一念回機呢?一念回機就是這樣,念頭沒有起來,不是壓下去喔!念頭一起來就空掉了,回到本來空的地方。假定你能夠做到,在平常生活中怎麼應用呢?那應用更大了,一念回機,回到那本空的境界,是“心如明鏡臺”;再高一點就“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就千軍萬馬當中都可以去了,佈施眾生,做任何事情,一點都沾不住,因為一念回機本空嘛!日常生活中活潑潑、乾淨的,不受一切汙染,就怕你做不到。《南禪七日》??
张老师:
何以觀心便得見性?答:古德云:「若不觀心,法無來處。」蓋佛法都在清淨心上,返觀內照,始能引出佛性: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一切解脫門,一切神通門,一時俱得顯現。故知心是妙法來處,若不觀心,如何能引得出來?是以觀心為佛法第一妙行,諸行莫及。觀心觀心之法,先要休心息念。須將六塵萬緣,一概放下:善事惡事,都不思量,過去未來,一概不想。直觀當下起滅;勿執著他,勿隨逐他,勿斷除他。只管細細靜看。妄念起時,一看不知去向:旋又復起,仍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著。久久純熟,看到一念不生,即與般若相應,發菩提心論云:(妄心若起,知而勿隨,妄若息時,心源空寂,萬德斯具,妙用無窮。)心性之妙如是,吾人平日之不相應,是為妄念所遮,是無明心。無明何所依?依真如而起。觀無明心即是觀真如心,觀心性即是觀無明心。何以故?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故。觀而得定,即是真如三昧,為三昧之王,故名上定。
?道友乙:
一念回机,便同本得!三轮体空,本来面目就在这里。
道友乙:
今有十問以定紀綱。一、還得了了見性。如晝觀色。似文殊等不。二、還逢緣對境。見色聞聲。舉足下足。開眼合眼。悉得明宗。與道相應不。三、還覽一代時教。及從上祖師言句。聞深不怖。皆得諦了無疑不。四、還因差別問難。種種徵詰。能具四辯。盡決他疑不。五、還於一切時一切處。智照無滯。念念圓通。不見一法能為障礙。未曾一剎那中暫令間斷不。六、還於一切逆順好惡境界現前之時。不為間隔。盡識得破不。七、還於百法明門心境之內。一一得見微細體性根原起處。不為生死根塵之所惑亂不。八、還向四威儀中行住坐臥。欽承祗對。著衣喫飯。執作施為之時。一一辯得真實不。九、還聞說有佛無佛。有眾生無眾生。或讚或毀。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動不。十、還聞差別之智。皆能明達。性相俱通。理事無滯。無有一法不鑒其原。乃至千聖出世。得不疑不。《宗镜录》摘自网络
张老师:
各位菩薩大德,請允許我於唱誦方面,進一已經驗之言,能加速您的身心轉化唱誦不可為多而求快,須確實唱到身體內有震動的覺受譬如:唸誦六字大明咒,一字一字慢慢唸誦唸嗡字往內吞,嗡嗯-----從頭部往下震動唸吽字也是吽嗯,從丹田往上震動務必唱到內部有震動的感覺如此而修,地大的鬆動,生命功能的發動,奇經八脈三脈七輪的開發指日可待。
?为保证文章的整体性,排版标点符号稍有改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