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大纲增补及白话译释讲宗镜

北京哪里能治愈白癜风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Zong宗Ji镜Lu录《宗镜录》卷第六

宗镜录卷第六

卷第六(共二讲)

宗镜录卷第六

原文:夫宗镜本怀,但论其道;设备陈文义,为广被群机,同此指南,终无别旨,窃不可依文失其宗趣。若悟其道,则可以承绍,可以传衣。……

译释:(宗镜之本怀,但论一心实相;若引教典,备陈文义,目的在于广被群机,皆似指南,指向心宗,终无别旨,切不可但执文字失其宗趣。若悟其道,则可以承绍祖位,传佛衣钵。……)

原文:又古人云:此事似空不空、似有不有,隐隐常见,只是求其处所不可得。是以若定空则归断见,若实有则落常情,若有处所则成其境。故知此事非心所测,非智所知。

……故先圣悟道颂云:

有无去来心永息。内外中间都总无。欲见如来真佛处。但看石羊生得驹。

译释:(“似空不空”——无非其用、“似有不有”——不见其形,“隐隐常见”——日用皆是,然“求其处所不可得”。……“欲见如来真佛处。但看石羊生得驹。”——石羊生驹,即非缘虑心可思可信之事,此乃教人息妄心耳。)

原文:如此妙达之后,道尚不存,岂可更论知解、会不会之妄想乎?

如古德偈云:

劝君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也休。

译释:(——义同于“真妄同二妄、真尚不立,妄何所依”,无智亦无得,乃名得菩提。)

……

原文:

问。觉体不迁,假名有异;凡圣既等,众生何不觉知?若言不迷,教中云何说有迷悟?

答。只为因本觉真心,而起不觉;因不觉,故成始觉。如因地而倒、因方故迷,又因地而起、因方故悟。则觉时虽悟,悟处常空、不觉似迷,迷时本寂。是以迷悟一际,情想自分。为有虚妄之心,还施虚妄之药。

译释:

(问:真心体性本无动摇,随缘而立真妄、八识等假名;凡圣既同此真心,众生为何不觉不知?若说众生同佛之不迷,教中云何说有“除迷返悟、灭妄归真”等事?

答:不觉之迷,本无实性,因本觉真心而妄起;依此妄迷,而立“始觉”之名相。如因地而倒、因方故迷,又因地而起、因方故悟——而地无倒、起,方无迷、悟。则觉时虽悟,悟处常空——所言悟者,对迷立名,亦无体性;不觉似迷,迷时本寂——能迷所迷,各各性空。故知迷、悟皆依不动之一性假立,依众生之情想分别而有差异。故佛为众生虚妄之心病,而施方便之方药。)

原文:经云:佛言。我说三乘十二分教。如空拳诳小儿。是事不知,号曰无明。

译释:(如云:无字真经、真经无字,说即非真、真即非说,无言之说、乃名真说。故不知一切经教皆是随顺众生方便诱进者,名为无明之辈。)

原文:祖师偈云:如来一切法。除我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

译释:(——今人多爱引此偈,以为闻经听法、如说行持,大可不必,则其愚痴,如同养小儿不喂以乳汁,直欲令其饮美酒也。)

原文:故知己眼若开,真明自发,所治之迷悟见病既亡、能治之权实法药自废。夫悟此法者,非假他智与异术也。或直见者,如开藏取宝,剖蚌得珠,光发襟怀,影含法界。……

如融大师颂云:瞎狗吠茅丛。盲人唱贼虎。循声故致迷。良由目无睹。

若得心开照理之时,诸见皆绝,不见佛法是,不见世法非。以自性中,言思道断故。……

译释:(“瞎狗吠茅丛。盲人唱贼虎。”——比喻不知真性究竟何物,或以非为是、或但得名言而不达其体;“循声故致迷。良由目无睹。”——不解真性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但执取文字、音声之教,而自无智眼。若是自开智眼,亲照其理,则种种妄分别可得歇灭,乃至不见佛法是而可取,不见世法非而应弃。以自性中,言思道断故。……)

原文:又(如起信钞)云:离言说相,岂可以言谈;离心缘相,岂可以心度。—实谓心言路绝,唯证相应耳。且夫凡言说者,从觉观生,是共相和合而起;分别者,因意识生,是计度比量而起。以要言之,皆因不觉,教观随生。若无不觉之心,一切诸法,悉无自相可说。除方便门而为开示,究竟指归无言之道。

译释:(如《起信钞》所说:绝妙心体,“离言说相”,故不可议;“离心缘相”,故不可思。是名不可思议,唯证相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陀所说之种种教义、观心法门等,皆因众生之不觉,而施设安立。若无不觉之心,即无须说一切诸法。应知所说,皆是方便,究竟指归无言之道。)

原文:故论云: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以觉对不觉说,共相而转。若无不觉,觉无自相,如独掌不鸣,思之可见。乃至染净诸法,悉亦如是,皆相待有。毕无自体可说;如离长何有短,离高何有低。若入宗镜中,自然绝待。……

译释:(所以说: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觉与不觉,相对建立。若无不觉,觉无自相,如独掌不鸣,其理思之可见。乃至染净诸法,悉亦如是,皆相对假立,毕竟无自体可说:如离长何有短,离高何有低。若入宗镜中,自然绝待。……)

原文:问。不觉妄心,元无自体。今已觉悟,妄心起时,无有初相,则全成真觉。此真觉相,为复随妄俱遣,为当始终建立?

答。因妄说真,真无自相;从真起妄,妄体本虚;妄既归空,真亦不立。《起信论》云:不觉义者,谓从无始来,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妄念,自无实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迷无自相,不离于方。众生亦尔,依于觉故,而有不觉,妄念迷生,然彼不觉,自无实相,不离本觉。复待不觉以说真觉,不觉既无,真觉亦遣。此则明真觉之名,待于妄想,若离不觉,即无真觉自相可说。是明所说真觉,必待不觉,若不相待,即无自他。待他而有,亦无自相,自相既无,何有他相。是显诸法无所得义。

论云:当知一切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自相可说。

《大智度论》云:若世谛如毫厘许有实者,第一义谛亦应有实。此之谓也。

译释:(大意同上,译释从略。“若世谛如毫厘许有实者,第一义谛亦应有实”——乃明:世俗谛中所说一切凡圣、染净等法,皆毕竟空无自性;相对于世俗谛,建立第一义谛,其中所立之“真如自性”,就俗而论不可不有,依真而论,则尚无能说可说、能见所见、能取所取,则谁论其名、谁见其实、谁取其相?——如是之理,名究竟空义。)

……

原文:又凡立真妄,皆是随他意语,化门中收。若顿见性人,谁论斯事?如今不直悟一心者,皆为邪曲、设外求佛果者,皆不为正。如寒山子诗云:……

邪道不用行。行之转辛苦。不用求佛果。识取心王主。

是知若见有法可求、有道可行,皆失心王自宗之义。若直入宗镜,万事休息,凡圣情尽,安乐妙常;离此起心,皆成疲苦。

译释:(又凡立真妄,皆是佛陀随众生意语,属于依世俗教化门。若顿见性人,谁论真妄、染净等事?如今不直悟一心者,皆为邪曲、设外求佛果者,皆不为正。如寒山子诗云:……

“邪道不用行。行之转辛苦。”——即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不用求佛果。识取心王主。”——即是“识取家珍,莫向外求。”

是知若见有法可求、有道可行,皆失心王自宗之义。若直入宗镜,万事休息,凡圣情尽,安乐妙常;离此起心,皆成疲苦。)

……

原文:

问。真谛不谬,本觉非虚,云何同妄,一时俱遣?

答。因迷立觉,说妄标真,皆徇机宜,各无自体。约世俗有,依实谛无;但除相待之名,非灭一灵之性。性唯绝待,事有对治:遣荡为破执情,建立为除断见,苦行伏诸外道,神通化彼愚痴,三昧降众天魔,空观祛其相缚;见苦断集,为对增上慢人、证灭修真,皆成戏论之者,尽是权智。引入斯宗,则无一法可兴,无一法可遣。四魔不能减,大觉不能增,旋心而义理全消,会旨而名言自绝。

译释:

(问:真谛所说之理绝无错谬,圆满心性本觉真实不虚,为何于此宗镜之中,将其与妄心妄法,一并除遣?

答:相对于迷妄说有觉悟,说妄心妄境是为了标显相待之真性,——所谓真妄,皆是随顺世俗机宜而立,各无自体。约世俗有,依实谛无;所应除遣的只是于相待假名上的执著,并非是拨一灵之性为空无。真性绝待,超越二元相待,然世俗谛中约教化佛事则有种种相待之假名言说、对治虚妄无明之病的方便法门药方:如真谛之一法不立属遣荡法门——说真妄等诸法无不空,对治的是执诸法为实之病;言“常乐我净涅槃佛性”等属于建立法门——说真常之性决定非空,对治的是以断灭为究竟之病;赞叹及自示现苦行为的是摄服外道;示现神通变化为的是令顽愚生长信根;以三昧力降众天魔;教习空观乃为解除相缚;说四圣谛等次第法门,为对增上慢人,免其未得谓得、未证言证;如是种种,若于究竟了义圆宗之中,执以为实,则皆成戏论,尽是权智。引入斯宗,则无一法可兴,无一法可遣。此非从缘生、亦不可灭之一灵之性,四魔不能减,大觉不能增;若旋返心地则义理全消,会通玄旨而名言自绝——即所谓“我所说法,如筏喻者”。)

原文:

问。既云真心绝迹,理出有无,云何教中,广说无生无相之旨?

答。一心之门,微妙难究。功德周备,理事圆通;知解罕穷,分别不及;目为无相,实无有法可称无相之名、詺作无生,亦无有法以显无生之理。

《发菩提心论》云:菩萨观一切善不善、我无我、实不实、空不空、世谛真谛、正定邪定、有为无为、有漏无漏、黑法白法、生死涅槃,如法界性,一相无相。此中无法可名无相,亦无有法以为无相。是则名为一切法印、不可坏印;于是印中,亦无印相。是名真实智慧。

释曰:一切法印者,以此心印,印一切法,楷定真实。不可坏印者,一切有无内外等法,不能破坏故。于此印中,亦无印相者,万法皆空,亦无所印。—所印之法既无,能印之智非有。如是通达,名为真实智慧。

译释:(此一段义理甚深,而文义显明,译释从略,阅者当详审细思。)

……

原文:

问。若一切法,即心自性,云何又说性亦非性?

答。即心自性,此是表诠:由一切法无性故,即我心之实性。性亦非性者,此是遮诠。——若能超遮表之文诠,泯即离之情执,方为见性,己眼圆明。如今若要顿悟自心,开佛知见,但了自性遍一切处,凡有见闻,皆从心现。心外无有一毫厘法而有体性。各各不相知,各各不相到。何者?以是一法故,无法可相知相到;若有二法,即相往来。

以知若凡若圣,若境若智,皆同一性,所谓无性;此无性之旨,是得道之宗,……

译释:

(问:若一切法无自性,即以心性为自体性,为什么又说此心性亦空?

答:说“即心自性”,是表显心性相用之言诠:由一切法各各无性、无非心性随因缘所显现故,说诸法即我心之实性。说“性亦非性”,是对治“有所得”之执取病的扫荡、除遣之言诠。——若能“超遮、表之文诠”——即是由方便达真实,“泯即、离之情执”——即是转情识为佛心,这才称得上“明心见性,己眼圆明”。如今若要顿悟自心,开佛知见,只须了达自性遍一切处,凡有见闻,皆从心现。心外无有一毫厘法而有实自体性,故诸因缘假法,如经中所说“各各不相知,各各不相到”。为什么呢?以皆是同一心性故,无法可相知相到;若心外有法、法法有实,则有诸法相互往来。

由此可知:若凡若圣,若境若智,皆同一性,所谓无性;此无性之旨,是得道之宗,……)

原文:如《华严经》(偈)颂云:

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

释曰:果从因生,果无体性;因由果立,因无体性。因无体性,何有感果之用?果无体性,岂有酬因之能?又互相待故无力也、以他为自故无体也;是故体用俱无。所以一切法,各各不相知也。……

(义理同上,译释略。)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讲解中偶有口误,听时可自分辨,若有疑问,可以提出寻求答案。

文字

音频释大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0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