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资科目二知识点大放送第二章第一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善行天下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5077/不知道大家在学习教资科目二的时候有没有感觉特别的痛苦,知识点多到让人抓耳挠腮。从今天开始,小编带着大家一节一节的梳理知识点,结合多家机构的资料,让大家学着更有条理、背着更加简洁。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概述(一)“课程”一词的由来单选东方:唐代孔颖达,“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这里的“课程”指礼仪活动的程式(与现代课程的意思相差甚远)。宋朝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西方: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他最早把“课程”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术语/专业术语。(二)“课程”的概念辨析广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狭义的课程,是特指某一门学科。二、课程的类型单选、辨析(一)按固有属性/内容属性划分单选、辨析、简答1.学科课程: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学科课程/分科课程的特点简答(二级)(1)强调知识本位,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2)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核心编制课程(3)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2.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活动课程注重直接经验,学科课程注重间接经验。活动课程的特点简答(二级)(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2)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3)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二)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划分单选1.分科课程/学科课程: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2.综合课程: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综合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四类:融合程度:低一→高(排序)(1)相关课程/关联课程/联络课程,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组成的分科课程体系,各学科在内容上联系紧密并互相配合,各学科保持各自的独立性。A与B,学科界限仍旧保留(2)融合课程/合科课程,是将有关学科融合为一门新的学科的课程,融合之后原来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复存在。(3)广域课程/综合课程,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4)问题课程/核心课程/问题中心课程,是打破原有学科界限,围绕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的课程。综合课程的特点:(1)目标通常指向学生知识的增长与统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等;(2)内容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内容的组织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界限,强调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整体性;(3)综合课程的类型是多样的,相应的学习活动方式也有所不同。(三)按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实施要求划分单选1.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共性,所有学生必须学习,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2.选修课程: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可以选择性学习(四)按照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划分单选、辨析1.国家课程:主导价值在于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公民的共同基本素质。2.地方课程:设计主体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主导价值在于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3.校本课程:设计主体是教师,但校长,学生也可参与,主导价值在于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五)按课程任务划分单选、辨析1.基础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三基”(读、写、算),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2.拓展型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不同特殊能力,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3.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六)按课程的呈现方式/影响学生的方式划分单选、辨析1.显性课程/公开课程: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具有计划性2.隐性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具有隐蔽性、广泛性和非预期性等特点。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杜威,“连带学习”;克伯屈,“附属学习”。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相对的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等(4)心理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的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七)古德莱德的分类单选专家、研究机构、学术团体——理想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正式的课程教师——领悟的课程课堂实际实施——运作的课程学生——经验的课程三、课程理论流派单选、简答流派——名称——观点(一)学科中心课程论/知识中心课程论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和布鲁纳为代表,以学科逻辑体系为核心,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使学生掌指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1.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布鲁纳,(1)强调学科构构的重要性;(2)提倡螺旋式课程;(3)倡导发现学习。旧三艺:文法、修辞、辨证法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外语。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巴格莱(1)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社会本位论);(2)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3)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3.永恒主义课程理论:赫钦斯(1)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经典名著)”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2)“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对该理论的评价1.优点(1)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2)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3)受到历史传统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对此已经习惯(4)课程的构成比较简单,易于评价。2.局限性(1)容易把各门学科的知识割裂开,学生不能在知识的整体中、联系中学习(2)编制的课程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3)各学科容易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活动中心课程/儿童中心课程论/经验课程论单选以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为代表,主张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对该理论的评价1.优点(1)满足学生的兴趣(2)强调实践活动(3)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局限性(1)夸大了学生个人经验的作用,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2)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三)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单选以布拉梅尔德(社会改造主义之父)为代表,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其核心观点在于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应该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为中心。社会中心课程论的特点:一是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二是主张课程要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对该理论的评价1.优点(1)以社会的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2)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2.局限性(1)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2)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3)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四、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单选、简答(二级)1.学生(儿童)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科(知识)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4.学生在社会上学知识祝愿大家能够携手通过教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吧!
上一篇文章: 豪华SUV车型极星3Polestar3 下一篇文章: 板泉中小聆听新教育班本课程之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