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亮法师宣讲晚晴集之善用其心
晚
晴
集
弘
一
大
师
文/道亮法师
我们今天继续来共同学习,探讨弘一大师的《晚晴集》。上一讲我们知道,该如何与众生相处,如何对待众生。经中告诉我们:要随顺众生,要尊重众生,要承事众生,也就是为众生服务。最后告诉我们要令众生欢喜,众生欢喜,诸佛欢喜,告诉我们应该如此这般的对待众生。
01
《晚晴集》之三
今天这一讲又告诉我们不能对众生怎样,今天的经文:
我若多瞋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瞋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瞋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
——《华严经·修慈分》
我们先看第一句,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多嗔,嗔就是嗔心。我们知道佛教中说有三毒,三毒是什么呢?是贪嗔痴。为什么叫三毒,它毒害初始善心,这是三种烦恼,所以我们凡夫众生都是中了毒的人,那么我们来学佛法,就是来解毒。
02
贪嗔痴三毒烦恼
贪它是一种染着的心理,所谓的染着,就是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事物产生贪恋,那么嗔呢,是对于自己讨厌的人事物就会排斥,抗拒,表现的形式就是因为厌恶产生的嗔恨,因为嫉妒产生嗔恨,因为得不到也产生嗔恨,所以我们很多人都是顺境贪,逆境嗔。
痴是愚痴,就是不明白事理,不知因果法则,不了解无常苦空及解脱的道理,这都是愚痴的表现。《楞严经》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觉悟者是能够转境,我们凡夫是被境转。顺境贪,逆境嗔,这就没有平常心,没有清净心,失去了我们的本心,很烦恼。我们把快乐建立在外境,就很被动,你不能去主宰外境,因为外境的人事物都是无常的,变化的。
《华严经》有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古德也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学菩萨道,忍辱护嗔心。我们修行的菩萨就应该忍辱护嗔心。如来令多嗔的众生作慈悲观,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皆是未来诸佛。《华严经》中说,“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我们要用慈悲去化解嗔恨,古德也告诉我们说,元无人我,为谁贪嗔,《金刚经》告诉我们要离四相。
嗔心重的人,发脾气的人,他会与众生结怨仇。我们行菩萨道的修行人,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众生是让我们用来度的,而不是让我们用来怨恨的。
03
师父的期望
慈悲
我们与人相处,要慈悲待人,要善用其心,善待一切。要允许众生犯错,因为我们本身也不完美,也不圆满,也不是完人。我们也有烦恼,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呀,多一点包容和体解,我们会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修行人是一个正能量满满的,快乐的自在的人。
我们想要去救度众生,觉悟众生,首先要强大自己,首先解决自身的问题。我们学佛人,修行人要常把这句经文,好好的拿来反省自己。
我们要在利他中完成自利,自利了才能更好的利他,自他不二。我们修行人也要不断的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优化自己,从而突破自己,挑战自己,战胜自己。才能够更好的强大自己,更好的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希望诸位都以慈悲心去化解嗔恚之心,要广结善缘,不要与众生结怨仇,有化解问题矛盾的能力,都能够与众生和谐的相处,能够恒顺众生,不要嗔恨众生。
一句弥陀一朵宝莲
唯心之妙法尔如然
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慈悲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