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服仙丹,久成仙体经典每日研读之弥
●西天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东土远公,智者,善导,永明。或发愿而说经,(文殊有《发愿经》,普贤说《行愿品》。)或注经而造论。莫不以此法门自行化他,普利含识。而古人欲令举世咸修,故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以其言约而义丰,行简而效速。宏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于中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蕅益之《要解》。幽溪法师,握台宗谛观不二之印,著《略解圆融中道之钞》,理高深而初机可入,文畅达而久修咸钦....《阿弥陀经》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随研一种,亦可知其指归。遍阅三书,方堪彻其阃奥。
●第一《弥陀要解》,乃大师自注。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唯心。妙无以加,宜常研阅。至于后之九种,莫不理圆词妙,深契时机。虽未必一一全能了然,然一经翻阅,如服仙丹。久之久之,即凡质而成仙体矣。
--印光大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明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一.五重玄义前序▼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白话参考
▼
原本诸佛慈悲怜悯愚迷的众生,随众生根机而悲智双运,善巧设施种种法门来引导教化。虽种种法门的究竟到家处,都无二无别,而各法门的善巧施设却有种种方便门径。但在一切方便之中,想寻求那最直捷最圆顿的妙法门,没有超过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了。又在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想寻求那最简易最稳当的,就没有超过信愿持名念佛这个方法了。所以佛说的净土三经,同时流传世间,而古德只把《佛说阿弥陀经》列为普天下丛林佛子日常功课。难道不是因为持名一法,普被上中下三种根器,摄取事修和义理而无遗漏,统领宗门和教下而无边际,而尤为不可思议啊?对《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古往今来来为它做注解的,历代都不乏大德高人。但很多因为世道久远而失传湮没了,现在能流传保存下来的已经不多。其中,云栖莲池大师著作的《弥陀疏钞》,可说广大精微。幽溪传灯师伯的《弥陀圆中钞》,可谓高深洪博。二位祖师大德的著作,如日月在中天,而有目共睹。但因为他们的著作文字丰富,义理繁多深广,而边涯莫测。这就让初机浅识的人不能完全读懂,信愿难以具足。所以我又不顾自己的庸愚,再次叙述了这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不敢与二位前辈显异,也不必与二位大师强求角度一致。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然都难以说尽庐山真面目,但总不失为各自角度亲眼见到庐山而已。好,我们将开始来解释经文,先立出五重玄义。要系统阅读《印祖文钞每日修学》系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