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进攻高加索,采取了民族分离政策,苏联

在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之前,仍然有大部分德国将领从军事上判断,认为当时的情况下德国不宜两线开战,提出在英国灭亡之前主动进攻苏联,是败亡之道。但是希特勒对他的将领们说了一句经典的话:只要我朝苏联的门上踹一脚,那个破房子就会塌掉。而他说这一句话的原因,在于当时的纳粹宣传部长告诉他,苏联民不聊生,只要德军进攻,苏联人民就会夹道欢迎,苏军后方也会纷纷起义。

当时德国方面做出“苏联民不聊生”这一判断的根据是什么呢?首先是德国和俄国在一战时曾经交过手,沙皇俄国的落后确实给了德国人深刻的印象,当时希特勒还作为一个普通的陆军士兵参与了东线的战争(古德里安《闪击英雄》);其次,由于西方长期妖魔化的宣传,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更是不遗余力的诋毁苏联,他们自己都相信了一些不实的关于苏维埃的传闻;最后一点,苏联是由十几个国家和多个民族组成的,德国人判断其内部必然会产生分裂。

尤其是第三点,德军在进攻苏联之前曾经有过很深刻的计划,准备好好的发挥一下。而且从实际情况上看,民族感情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动摇的,苏联复杂的民族情况却是是一大软肋。在曼施坦因回忆录《失去的胜利》当中提到,他到达当地之后,发动了乌克兰人、鞑靼人和车臣人组成军队,协助运输物资,挖掘军事工事等。虽然德国的种族主义态度没有让他们在初期就联合苏联少数民族,但是年之后,在苏联南方地区,德军开始对苏联实施民族分化政策,尤其是对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地区。

事实证明,这三个地区的人确实想要独立,今天也的确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国家。

而在当时,苏联的民族问题也确实非常复杂:二战中,克里米亚的鞑靼人,高加索的车臣人、土尔扈特人由于历史、信仰等诸多原因,大规模的加入德军。克里米亚原本是一个鞑靼人聚居的半岛,但是德军在年败退之后,整个岛上的鞑靼人居然大规模的随德军撤退到德国;车臣人虽然拒绝了德军邀请,没有跟随德国人保卫柏林,但是当年德军组织的车臣游击队一直坚持战斗,与苏军打倒了90年代,如今还在与俄军纠缠;土尔扈特人早期有部分人跟着渥巴锡回国,大部分留在俄国,他们坚持配合德军,自身最终几乎消失。

由此可见,苏联的民族问题尖锐到了什么程度,以至于苏联年成立联邦的时候,多个民族到了年解体的时候,还剩下的民族数量满打满算只有个,几乎每年消失近1个民族。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在高加索附近,伏尔加河流域两侧,苏联境内居然还生活着万德意志人-----他们从普鲁士媳妇、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就开始向这里搬迁,一直讲的是德语。

根据曾经在苏德战争南北两个战场同时指挥过作战的德军曼施坦因元帅回忆:在列宁格勒方向上,聚集的俄罗斯民族,他们的生活困难,居住木屋,屋中连床都没有,以至于德军抵达之后也只能睡在地上;当曼施坦因在年开始逐步担任德军南部A集团军群总指挥后,开始对高加索地区发动攻击,他发现苏联南部的居民生活要比北部居民优越很多,尤其是在德意志人居住的地区,到处都是石头房子,城镇发达,农村漂亮。

既然南部局面如此复杂,德军也做了大量工作,为何苏联南方少数民族并没有出现大分离的状态,反而在战后一直跟随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直到年才解体,甚至有人至今犹思故国?苏联采取了什么样的成功模式,维护了国土的完整、抵御了法西斯的阴谋?

首先,当然是爱国主义教育,对祖国的热爱胜过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更多的人愿意为了自己的苏联祖国而战斗,而不是为了自己单独民族的利益背叛祖国投靠德军。

其次,在朱可夫元帅回忆录《回忆与思考》一书中,曾经对年下半年的南部局势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他指出当时苏联对于高加索三国的主要措施是“加强组织建设、组织人民武装”,把组织工作建设到了每一个乡村和部落。因此“在这些严峻的日子里,高加索的各族人民没有动摇,没有失去过去对苏联多民族国家团结一致强大威力的信赖。(《回忆与思考》)”

第三点,迫于战争形势的需求,苏联军队不得不提前出手,将万德意志人迁移到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地区,当地的车臣等部分民族大量人口也追随迁移,到了二战结束之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才重新回到出生地。从军事上看,这一措施直接而有效,彻底粉碎了纳粹对苏联采取的民族分离政策。

第四点,如果非要找一个绝对的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苏联最终取得了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电影《让子弹飞》中有一句名言:人民只会帮助胜利者,因此坚定的取得军事胜利,维护国家的强大,才是民族团结的最最根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5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