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德战争,为何说苏军梯次防御给古德里
年6月22日德军个师分三个集团军群闪击苏联后,苏军本来是有接近万的部队部署在西部边境地区,但仅仅三个月不到,德军就完全击溃了苏军的防御,并导致苏军在第一阶段的作战基本处于被动挨打状态,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斯大林认为乌克兰的战略资源才是重点,苏军精锐部队都在南线。
虽然巴甫洛夫在当时指挥着苏军最关键军区白俄罗斯的西部军区,年苏军展开首长机关战役演习,也是将德军可能的进攻设定在他的辖区,但苏军统帅部仍然将南线和西南方向作为防御重点,在兵力部署上,西南和南方军区的机械化部队也是得到加强。
当朱可夫和巴甫洛夫在演习结束后不约而同都提出要迅速组建20个机械化军时,斯大林并不认为德军会有那么多的装甲部队进攻苏联,起码还要等到英伦三岛问题解决后才有东进的要求,从思想认识上,斯大林就已经落后于德军闪击战理论的创新,这是导致苏军错判战场形势的重要原因,是人为的错误。
因此,当德军4个装甲集群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不断向苏军纵深发展时,苏军还以为是德军的小股部队,并没有看作是德军的全面进攻,所以在战争打响后的一天时间内,接连下达了三道反攻命令,导致前线指挥系统混乱,有的命令甚至在德军打到跟前时才收到,为时已晚。
从这个层面讲,德军之所以在北线和中线进展神速,就是因为苏军的兵力部署出现漏洞,等到德军暂缓中线进攻,改由向基辅突出部实施包围时,苏军在南线的主要作战力量又没有及时撤退出来,苏军在第一阶段的作战失利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苏军的梯次部署无法阻挡德军的闪击战,古德里安的钳形打法让苏军措手不及。
凭心而论,德军一周就占领了明斯克,一个月就拿下了斯摩棱斯克,接着又在9月16日收拢了基辅突出部的包围圈,这里面不完全都是德军的装甲进攻有优势,其中苏军的机械化部队接续不上也有原因。
从朱可夫回忆录中得知,年底,斯大林已经同意组建20个机械化军,但到战争打响时,真正能投入作战的仅有9个军,其它部队都是处于在建和准备组建的阶段,因为斯大林认为优先建设空军和炮兵比坦克部队更有利于苏联的作战环境。
因此,当战争打响时,苏军用了个步兵师组成第一防御梯队,其中有57个师部署在离新的边境公里左右区域,这些部队基本上在战争打响时就成为了德军第一轮围歼对象,基本没有漏网。
而在当时能阻挡住德军装甲部队进攻的20个机械化军,一部分分散在第一梯队后面到公里的地方,大部分部署在离边境到0公里左右的第聂伯河和西德维纳河一线,客观上讲,苏军重步兵轻坦克的战术部署,也导致德军的装甲部队能熟练地运用钳形打法,并获得足够施展的条件。
从这个层面讲,当战争打响时,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第9机械化军能迅速投入战场,也是由他敢于承担被撤职的风险,私自打开军需仓库拿到了作战物资,而其它一些机械化部队不是正在组建就是缺乏弹药,如何能应付德军4个齐装满员的装甲战斗群呢?
再次,苏军缺乏快速机动反应,古德里安能南下北上全靠苏军防御出现脱节。
由于苏军在战前的战略部署多以进攻队形展开,座固定军需仓库也多数建在离边境很近的地方,客观上讲,当战争打响时,由于受苏军指挥体制僵化的影响,几个士兵才能分到一条枪,有的还有枪无弹,加上通信需要依赖地方邮电支持,给德军进攻带来了很大方便。
一方面,苏军情报工作落后,而德军事先已将苏军在边境的部署了解得一清二楚。年苏德瓜分波兰后,德军的侦察机经常深入苏联腹地,为防止惹恼德军,斯大林甚至下令边境哨所不能向德机开枪,避免擦枪走火。而苏联的情报工作却大多放在德军能不能占领英伦三岛和日本关东军能不能北上进攻西伯利亚上面。
另一方面,战争打响,德军首先摧毁苏军的空中优势并抢占了苏军的军需仓库。年6月22日仅半天时间内,苏军部署在边境的66个机场和1架飞机悉数被歼,紧接着又在苏军机械化部队无力阻挡的宽大正面平行推进,多座军需仓库的物资也成了德军的战利品,对苏军来说,这些仓库承载着3成的弹药补给和5成的粮草运输,德军拿到后迅速就弥补了后勤补给困难和运输跟不上来的不足。
通过上面的分析会发现,古德里安指挥装甲部队能迅速收拢包围圈,就是利用了苏军机械化部队相互衔接不上的漏洞,而苏军之所以在战争初期失利较多,一是错判战场形势,防御战打成了反击战。二是机械化部队没有形成作战编成,支援脱节。三是苏军以步兵与德军装甲部队硬拼,在打法上落后了。
更多资讯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