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我回家时代洪流裹挟下,祖孙三代与个

白癜风的治疗费用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611/6320423.html

似你这般,生如野草。衣不重彩,埋没荒野。甜香亦不输园中金枝玉叶。——约翰·克莱尔(英国诗人)

前不久,B站在五四青年节推出的《后浪》宣传片一经播放就席卷全网,受到广大网民的热议。短片中,主讲人何冰以“前浪”的身份和当今的青年“后浪”们对话——“你所热爱的,就是生活。”

虽然短片中,“后浪”们酷炫又精致的生活被大家所诟病,但是不得不说其中的一句台词却击中了我的内心——“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

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是一件令人心生向往的事情,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和能力过上“自己所热爱的生活”,

相对而言,出生在新时代的我们的确有了更多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选择自己的职业甚至决定未来和那个人相伴一生。

但是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像《后浪》短片中的那群孩子一样可以自由地选择怎么去生活,大多数的普通人往往会折服和妥协于命运给予自己的一切,虽然可能会有所不甘,但或许那一刻做出的决定就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带我回家》就是一本描写个人选择和最终命运纠葛的书,作者乔安娜·古德曼在这本书中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五十年代生长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祖孙三代在杜普莱西斯政府统治下不断妥协与抗争,最终打破命运的枷锁,找到爱与生命真谛的故事。

这部震撼整个北美的飙泪大作,是根据作者母亲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了一段加拿大人不愿回望的“黑历史”——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魁北克政府颁布了一项新法令:将提供给精神病院比孤儿院更多的财政拨款,贪婪的教会借机将掌管的孤儿院改造成精神病院,孤儿院里正常的孤儿也因此被当成“精神病人”被无情地虐待甚至惨死。

故事的结尾并不是大家想的HappyEnd,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现实往往比艺术作品更为残忍:当年以公谋私的当权者和粗暴虐待孤儿的“刽子手”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相反这段“黑历史”却被当时的媒体进行了美化,这些施虐者被描绘成了孤儿的朋友和老师。

经历这次浩劫的幸存者们,并没有得到应得的道歉,反而因为虐待导致的各种损伤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和生活,只能一辈子活在贫穷的阴影中。

作者乔安娜·古德曼用细腻的文笔和动人的情节将每一个阅读者带入到了这段真实的寻亲故事中,在亲情与历史的双重交织下,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时代的烙印下,个人是如此的渺小——面对世事无常的际遇,只能不断地妥协与挣扎。

祖父威灵顿

在女儿麦琪的眼中,父亲威灵顿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她最为崇拜和依赖的人。

镇里的村民都亲切地把威灵顿称为“种子大师”,因为在他经营的农用商店里有大家需要的各种化肥、杀虫剂和农作物种子。

而威灵顿也毫不谦虚地以“生命的传播者”自诩,在他看来这份工作能够带来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为村民们传播各种农业知识,帮助大家获得好的收成。

前半辈子威灵顿都过的非常顺遂,就算娶了和自己政治立场不一样的法裔妻子,也依旧改变不了那份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英裔,血液里自带的高贵血统让他非常鄙视杜普莱西斯所统治的政府,他认为杜普莱西斯就是导致法裔愚昧无知、陷入黑暗的最大元凶。

但是当他最爱的孩子——他的大女儿麦琪在16岁爱上隔壁的穷小子,并且违背他的意志生下私生女艾洛蒂后,威灵顿第一次觉得自己的人生有了污点。

他不容许也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当孩子生下的那一刻,威灵顿就做出了决定:把孩子送走,送到孤儿院,假装这件事从来没有发生过。

在他看来,这是对女儿麦琪最好的保护。只要事情做得绝对保密,麦琪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继续读书、工作,最后找一个靠谱的人结婚生子,不必承受“未婚先孕”流言蜚语的谴责。

二十多年过去了,威灵顿一直觉得自己的选择没有错,与其说是对当时事情的一种无奈之举,不如说是对命运的一种逃避和妥协。

作为一家之长,威灵顿觉得自己有义务维护整个大家族的名誉和尊严,他考虑了所有人的利益,却惟独忘记了那个还在襁褓之中的婴儿。

就像刚出生的艾洛蒂,她还没有说“不”的权利,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话语权的婴儿,是没有任何能力可以掌控自己命运的。

这和大多数理性的人做选择时一样,我们总会潜意识地选择大多数的利益,却忘记了个体的权益;我们总会自然地选择依附强者,而忽视了弱势群体的立场。

弥留之际的威灵顿回顾自己的一生,发现还是不能忘记那个曾经和自己有过一面之缘有着血缘关系的孩子,因为曾经自己的一个决定,最终影响的却是艾洛蒂的一生。

母亲麦琪

父亲一直是麦琪的人生偶像,从记事起,麦琪就在父亲的种子商店里帮工,耳濡目染地也对农作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一直牢记父亲的教诲——“播下种子的人就是在播种生命”。

和她所在的魁北克省一样,法国人和英国人都在彼此较劲,麦琪的家里也存在截然不同的两个阵营——以父亲为首的英国人阵营和以母亲为首的法国人阵营。因此麦琪很早就意识到自己应该选择哪一边,于是她选择了父亲,而父亲也选择了她。

于是她追寻着父亲的脚步,快速地学习英语,改变穿衣风格——换上苏格兰格子裙和清爽的白色蕾丝衬衫,去英国学校读书,找一个英国绅士结婚生子。

没有意外地,麦琪将会继承父亲的遗志,在威灵顿退休后将种子商店接管过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家族管理者。

但是这一切都在麦琪16岁做的那个决定之后发生了改变。16岁的麦琪爱上了隔壁的穷小子加布里埃尔,悬殊的家庭条件注定这场恋爱得不到双方父母的祝福,最重要的是加布里埃尔是一个法国人,这越发引起了父亲的强烈不满和反对。

然而,大家都低估了一个16岁少女对待爱情的憧憬和疯狂。在和加布里埃尔偷尝禁果之后,麦琪生下了私生女艾洛蒂。从此,麦琪的人生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离自己曾经规划的生活越来越远,走上一条充满艰辛又坎坷的未知道路。

在那个年代的加拿大,离婚尚且不能被大众所接受,就更不用说“未婚生子”这种违背社会良俗和道德的事情。对于还没成年的麦琪来说,艾洛蒂的诞生并没有让她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初当母亲的喜悦,这一切都发生地太快了,快到麦琪还没有准备好,只知道这个孩子的到来成为她人生必不可少的一场浩劫。

于是,没有任何反抗地,麦琪选择了妥协,任凭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被送到孤儿院,选择隐藏“未婚生子”这个巨大的秘密。

此时的麦琪和大多数遇到困难却又无能为力的人一样,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依附于最能拯救自己的强者,哪怕做出的选择并不是自己内心所认可的,但是为了生存下去,只好放弃当时对他们来说牺牲最小的事物。

但是,这样的选择真的是正确的吗?我们未曾而知。我们谁都不是上帝,自然不能站在上帝的视角去评判。

就像麦琪虽然把16岁犯下的一个错误埋藏起来,选择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甚至按照父亲的标准选择和家境小康的英国金融男结婚组建一个外人看起来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是只有麦琪知道,自己过得并不快乐。

然而话说回来,如果没有遵循父亲的意愿把孩子送走,麦琪的一生也许过得会更加艰难,也就没有后来的能力去弥补当年犯下的错误,去找回当年送走的孩子。

这就和那道选择题一样——“你是要面包,还是爱情?”这里的爱情不仅仅指男女之间的感情,更多的是一种对精神追求的意向表达。

两种选择没有谁对谁错,都是当下自己的真实反应,也许选了精神时间的你虽然物质层面匮乏,但是内心却充盈快乐;也或许你挣扎之后选择了面包,保证了自己的衣食无忧,但总会在某个夜深人静之时,感受到一种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的孤独寂寞。

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为个体的我们,面对时代的洪流,很多时候真的无能为力,然而无论做出哪种选择,只要不后悔就好。

外孙艾洛蒂

艾洛蒂在“弃婴之家”生活得心满意足,虽然那些修女妈妈和访客都把这里叫做弃婴之家,但是艾洛蒂并没有强烈的被抛弃的感觉。

准确地说,在4岁之前的艾洛蒂过得还是很开心的,虽然她已经明白自己是一个孤儿,没有父亲和母亲,但是她已经熟悉了孤儿院里的一切,这里有可以追逐嬉戏的绿色草坪,有可以玩的玩具布偶,还有总能给予自己安全感的修女妈妈。

5岁的那天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艾洛蒂记忆中自己被一个穿白大褂的医生喊过去谈话,医生问了许多超出一个5岁儿童认知的问题,比如:“比较是什么意思?”“银行卡是干什么用的?”“图片里的模型你了解多少?”

艾洛蒂感觉到很恐慌,这些问题都是孤儿院的孤儿完全接触不到的事物,然而医生却淡然自若,似乎早已了然艾洛蒂的想法,潦草地在会诊本上记录下一切。

5岁的艾洛蒂不知道,这样平常的一天其实是她孤儿身份和“精神病患者”的分界线,从此她被当成一个身心有问题的精神病患者,而从出生就在的孤儿院医院。

这突然发生的一切,仅仅是因为当时的政府规定对精神病院的补贴要比孤儿院更高,用于照顾精神病人支付的补助高达2.75加元,是照顾孤儿的2倍。

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补贴,贪婪的杜普莱西斯政府决定把省内所有的孤儿院都改造为精神病院。甚至使改造显得逼真,把智力正常的孤儿都当作精神病患者,对于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就采取“非人”的管理手段,通过注射麻痹药物、暴力殴打、关禁闭断食等方式来让孩子们屈服。

小小的艾洛蒂就这样被突如其来的一道法令卷入到人生最黑暗、最无助的浩劫之中。

在这场持续十多年的孤儿屠杀中,艾洛蒂和这场灾难中其他孤儿一样不能幸免于难,除了被孤儿院的管事者暴打虐待甚至强暴之外,长时间的服用、注射精神镇静剂也使艾洛蒂的行为越来越迟缓,不能正常的思考和生活。

但是,就如艾洛蒂这个名字一样,它是一种美丽的水仙花,寓意着坚韧和不屈。因此,从被当成精神病人的那一天开始,艾洛蒂就明白自己是一个正常的人,不应该收到这样不公平的虐待,所以无论遇到怎样的磨难,都要坚强的活下去。

因为只有活下来,才有机会把这段触目惊心的黑历史公布于众,让那些参与到这场屠杀中的“刽子手”们得到应有的惩罚。

可以说,在整个故事当中虽然小艾洛蒂的一生是最受磨难和坎坷的,但是却是唯一一个对自己命运不屈服并且不断抗争的主人公。正是艾洛蒂的不妥协、不认命,才终于在度过最幽暗的时光之后,见到了一直找寻自己的母亲麦琪。

艾洛蒂已经把悲伤、愤怒、绝望当成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她知道自己将一直背负着过去的重担生活下去,但是在见到母亲的那一刻,她明白自己再也不是一个人了,也是这个家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在她的心中有了一个温暖的词汇:希望。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个人是如此的渺小,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感慨自己的命运总是会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就像小小的艾洛蒂,因为政府颁布的一条法令而颠沛流离了一生。

但也不得不承认,如果一味地依托于时代,依托于历史,不去抗争时代赋予我们的那些不公和羁绊,那么我们将永远摆脱不了个体弱小的相对劣势,也无法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

就像余华在《活着》一书中写的那样:“活着在我们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而我们终其一生,寻找的不过是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46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