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的武汉三镇,江边满是贫民窟,冬天

清末时期的武汉三镇,江边满是贫民窟,冬天里孩子还光着脚!

清朝末年,武汉有三个地方。

汉口于年开业。武汉在开埠之前,就已经十分繁华,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商业往来频繁。汉口的开放,促进了上海的现代化,五个国家相继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租界。

年,武汉设有13个领事馆,外籍人士约名。

这组照片反映了晚清汉口、汉阳、武昌三个城市的历史风貌。

江岸上,到处都是用芦苇搭成的棚屋,是船上的人居住的地方。破旧的房屋,正是那个时代人民的贫穷。

年,这幅图片是在当时的市政大厦里所见。宽敞的大街上,行人熙熙攘攘,不少苦工都是挑着扁担,聚集在城主府门前的空地上,想要找点活儿干。汉口是中国内地最大的茶叶港。

年,张之洞提出在广州建立织造局,第二年,他被调到湖广总督,将英国的机器送到武昌,成立了湖北织造局。年,武昌望山门外,湖北丝绸公所成立。

归元寺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年),坐落在汉阳翠微路。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与宝通寺,溪莲寺和古德寺齐名。这里的水塘就是以前的池塘,现在有不少人围在池塘边上,看起来很是热闹。右月门刻有“钦赐龙藏”四个大字,藏经阁就坐落于此。

为满足其在汉洋人的休闲需要,

于是,洋人把西式的生活和消遣带入了汉口。

西商赛马

始建于年,位于解放公园东面,

英、法、德、俄四个国家的商人,也被称为“六大洋商的赛马场”。

到这里来观马、赌马,是当时租界洋人最喜爱的一项运动,亦是西方人的一项重要社会活动,每逢赛马,便有大批洋人涌来。但中国人不能参与,而且很多地方都挂着“中国人不能进入”的标牌。

从老外家来看汉口外滩,江岸边有两辆人力车在等着干活,一位印度的锡克教警察正在对来往的行人怒目而视。

太古洋行汉口分店坐落在江边大街,是巴特菲尔德与太古集团在汉口的办事处,也是中国英国最大、最著名的“商行”。

汉口的江边,有一座巨大的仓库,上面堆满了煤,这是一座工厂的主要能源。

汉口码头停靠着一条巨大的游轮,劳工们如蚂蚁般排队上船,可见那时的生活有多艰苦。

从右到左依次是:圣象宝塔,警钟楼(原黄鹤楼遗址),张公祠,奥略楼,抱膝亭;汉阳门码头位于左边的河岸。

胜象宝塔,亦称孔明灯,是元朝威顺王于年在黄鹤楼旧址的旧旧址上修建的,也就是长江大桥武昌桥头。

三个孩子靠在栏杆上,看着这艘驳船,可能是冬天,他们穿着破旧的夹克,里面只有一双赤足,看上去很是凄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4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