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大师说修学止观应该先由童蒙止观契

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https://m.39.net/pf/a_6122185.html
吾家好隐沦,居处绝嚣尘。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助歌声有鸟,问法语无人。今日娑婆树,几年为一春?——寒山大士诗我的家风素来淡泊,不问世事,喜好隐沦;我们虽然居住在草舍茅棚里,但却与尘世的喧嚣永远的隔绝开来,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清宁……草屋的四周围绕着的是片片碧绿的草丛,时间久了,竟然被我踩出三条窄细悠长的小径,它们分别通往不同的方向……在我这与世隔绝的隐居之所,从来也没有什么左邻右舍,我站在草屋檐下,大大的喊上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声音高亢而激远,远处的山谷都隐隐传来了“南无阿弥陀佛”的回音……可是放眼环顾四周,只有那蓝天之上的朵朵洁白的云彩是我的邻居……欢喜起来了,心里想着唱首山歌了,就有那自由的小鸟儿为我助歌伴唱。它们“叽叽喳喳”的歌声永远是那么的欢喜而嘹亮;可是若想寻求佛法真谛的时候,我却无人问答,这也是我心里唯一的一点点惆怅……唉!都说天上方一日,人间一千年。试看今日娑婆树,几年为一春呢?妙哉!我们智者大师创立的法华宗主修的“止观法”到底有几种?今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了解。我们天台宗所讲的止观法大致有四种,即圆顿止观,渐次止观,不定止观,童蒙止观。圆顿止观其实就是摩诃止观,也有称作“大止观”的。何者为圆?无欠无余,遍摄一切为之圆。何者为顿?性修不二,生佛体同为之顿。《摩诃止观》是我们智者大师将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止观”法通通收摄集结于一处,故名之“摩诃”,故称之曰圆;而一旦勤加修证,一朝了悟,则亦称之为“摩诃”,名之曰顿。也可以这样讲,对于我们修学佛教“止观法”来说,只要通晓了智者大师所编撰的《摩诃止观》,也就通晓了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所宣讲的全部止观法了;而只要修证了智者大师所传承的圆顿止观,也就通达了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所宣讲的全部止观法了。此处我们要留个“小心眼”,这个“通晓”和“通达”是不一样的,是有区别的,而且区别很大。有很多法师大德们也讲“止观法”,讲的头头是道,但却没有修过“止观法”,但他就是能讲。而且讲的还很好,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此等谓之“通晓”止观法,可是呢!他就是没有实修过。这种“法师”很多!有一次一位很有名的海外佛门法师来拜访我,大家一落座,茶过三巡,寒暄五味之后,大家彼此就唠起了“壳子”。人家是大法师,自然是要请人家给在座的各位开示啊。毕竟这样的机会也不多啊!大法师自然也当仁不让,而且一聊就聊到了这个“止观法”。然后就“叭,叭,叭……”的告诉大家这个“止”即是“奢摩他”,用巴利文是怎么说,然后译作英文有应该怎么说;那个“观”即是“毗钵舍那”,用英文应该怎么讲,用巴利文又应该怎么说。多懂几门外语真是厉害啊!可是就用万国语言来翻译“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它终究也脱离不了“止观”二字啊。这就是“通晓”止观法的人,这种人现在不在少数,而且很有“市场”。现在似乎有一种“潮流”,一谈佛法,就缅甸如之何,巴利文如之何。难不成我们在学佛之前,再去多学几门外语不成?古代那么多伟大的译师不就是为了利益方便无量众生,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为我们将梵文本佛经翻译成了汉文了吗?人就是这个样子,总喜欢高一些不懂得东西出来,说一些他人听不懂的话语。不然如何显示其高明呢?那么另外一种就是不但通晓“止观法”,而且能够如理如法地去实修,并且修为有一定的成就的修行人了,此等一类谓之“通达”止观法。但这一类人大多外语功底稀薄一些,如果有人想和这些实修实证的法师求教学习“止观法”的话,最好先学一学汉语,尤其是古汉语。我们在这里为什么要明确讲出“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所宣讲的止观法”这一句话呢?只因佛法无量,修学止观法的法门其实也是无量的。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大般涅槃经》里曾经如实告知我们说:我所讲说法,犹如手中叶,我所未说法,犹如无量世界之叶。当世之时,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随手抓起一把散落在身边的树叶,问向他的诸大弟子说道:“你们说是我握在手心里的树叶多呢,还是这个世间的树叶多呢?”弟子们纷纷说道:“自然是世间的树叶甚多。”而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则说:“我所讲说法,亦复如是。”所以说我们千万不要贡高我慢!因为我们即使读遍了三藏十二部经,也无法测知佛的无量智慧。所以修行不能得少为足,而要“无量法门誓愿学”。天台宗也叫法华宗。因为以《妙法莲华经》作为主要修持的经典,故名法华宗。其实称作“法华宗”最为贴切合宜一些。因为这个宗派就是以《妙法莲华经》为主要研学经典的,故而称作“法华宗”。至于天台宗,则是因为我们的智者大师万年驻锡于天台山道场而得名。本也无可厚非。但称作“法华宗”依于法,而唤作“天台宗”则依于人。自然岁月流转,随俗也好!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任何一部经典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佛教宗派,何况佛说法无量呢?类似法华宗的还有很多宗派法门,诸如:华严宗,涅槃宗,三论宗,还有唯识宗。我们的禅宗曾经有一个名称叫做“楞伽宗”。所有这些都说明,即使以古德的根性智慧,但也均是在一门深入的基础上广闻博学而成就的。人的生命太过短暂,断然不可能仅凭一生一世就可以将所有的佛法通学通修的。所以诸佛之究竟成就都必须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很多人以为这个“三大阿僧祇劫”是说说而已,其实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怎么会诳语呢?所以修行学佛要发愿“生生世世直至菩提永皈依”,就是这个道理,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明白了《圆顿止观》,也就是《摩诃止观》再讲什么,也就能够晓了《渐次止观》,《不定止观》,以及《童蒙止观》在讲什么了。因为这三种止观都涵摄在《摩诃止观》里。但《摩诃止观》收摄繁多,能量存蓄的很是宏大,一下深入进去还是有难度的。所以修学止观先由《童蒙止观》契入。南无阿弥陀佛!祈愿一切众生,无有疾病,皆得健康。祈愿一切众生,无有贫穷,皆得富足。祈愿一切众生,无有佛法,皆得菩提。祈愿一切众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本文原创感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50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