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莫斯科战役,为何全线撤退会带来灭顶之
二战苏德战争,在莫斯科战败后德军为什么不大规模后退?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有两个地方需要澄清,一个是德军并非没有撤退,而是有条件的撤退;另一个是如果德军大规模的撤退,就会将巴巴罗萨计划前期占领的阵地丢失,还会使整个战场处于被苏军分割围歼的局面。
一方面,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德军已有放弃进攻莫斯科的打算。年9月30日,在推迟进攻莫斯科时间一个月后,中央集团军群终于重新回到8月中旬的进攻阵线,虽然这次进攻德军集中了万大军,还有第2第3和第4三支装甲集群成扇面进攻,但苏军已经作了必要的准备,加上天气原因使德军的进度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突然对美军太平洋舰队发动突然袭击,太平洋战争打响,德军统帅部毫不犹豫就对美国宣战,把美国拉入欧洲战场的同时,也把德国送于两线作战的泥潭。此时,从古德里安到中央集团军群各级指挥员,基本丧失了继续进攻莫斯科的决心,头天晚上,在古德里安主动向后撤退的基础上,德军统帅部也不得不下达就地防御的命令。但到了19日,德军统帅部却突然解除了包括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契、总参谋长哈尔德和古德里安等在内的一大批高级将领职务,他亲自担任总司令指挥作战。
实际上,德军统帅部这么做也是出于无奈,由于他担心一旦下达向后撤退命令,必然会重蹈拿破仑兵败莫斯科的后辙,同时,他更多的是对好不容易占领的阵地的不舍。
从这个层面讲,从德军统帅接替总司令职务开始,德军在莫斯科战役的进攻实际上就是坚持,但德军统帅部没有考虑到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德军跟苏军打持久战拼消耗是扛不住的,要说德军在莫斯科战役的失利,主要因素也在这里。
另一方面,德军大规模后撤的后果非常严重。年德军制订巴巴罗萨计划时,已经考虑到了苏联的地理环境和对闪击战不利的因素,使用三路大军同时进攻,理论上讲是想用突然打击和气势上压倒苏联,但是从军事角度德军却要面临两个不利因素:一个是苏联的森林河流和沼泽地对装甲坦克行军的影响,另一个是战争打响后呈现的喇叭形进攻战线,给德军补给和兵力提出了挑战。
事实上,年8月23日德军统帅部命令古德里安南下增援基辅战场时,也不全都是为了去围歼西南方面军,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央集团军群单独进攻莫斯科的胜算不大。所以才在后面的进攻莫斯科战役中投入了3个装甲集群,还把北方集团军群拉入到了中线作战。
因此,一旦德军全线撤退或者离开勒热夫瑟乔夫卡一线,就会让苏军切断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的通道,那样的话,苏德战争就会提前结束了。而另外一因素还是德军统帅部对没有占领莫斯科心有不甘,包括年在莫斯科西面部署70个师,还让莫德尔第9集团军不断地在勒热夫和瑟乔夫卡方向打牵制作战,就是想找机会再次进攻莫斯科。
而且,从莫斯科战役整个损失情况来看,德军主要的损失还是装甲坦克消耗太快,古德里安之所以提前下达后撤命令,除了气候因素影响外,还有就是德军战前配备的装甲车辆多数都是轮式装载,客观上讲,就算是德军后撤,这些重装备也无法迅速带走,因为这些轮式车辆在莫斯科地区的泥泞道路上寸步难行,而且还只能走大路和公路网,根本谈不上进攻和防御作战了。
从上面分析看出,莫斯科战役后德军能有序撤退到勒热夫瑟乔夫卡已经很不错了,如果再后撤,德军的补给线就会受到严重威胁,装甲部队也会损失加剧。从当时德军的兵力消耗来说,是没有伤到皮毛,但对装甲部队的消耗却非常严重,这也是年开始,东线作战4支装甲集群只有第1和第4两支在频繁使用,而第2第3两支装甲集群却成了助攻部队。如果全线撤退的话,恐怕那两支装甲部队因道路泥泞也带不走更多装备,后果有多么严重可想而知。
更多资讯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