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德战争,为何后勤补给拖了三大战役后
在讨论二战苏德战争时,有个规律性的现象让德军吃尽了苦头,那就是从莫斯科战役开始,德军每打一仗都要停一停,原因就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巴巴罗萨计划只知道进攻,却没有做好防御和失败的准备,尤其在后勤和补给的供应上,严重制约了前线的进攻节奏,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方面拖了德军闪击战的后腿。
01莫斯科战役,棉衣和轮式车辆让德军前功尽弃。有人把德军在莫斯科战役的失利算到不该推迟一个月进攻上面,实际上,即使德军在年8月份进攻莫斯科,也不见得会达到预期目的,因为苏军提前部署在南线的80万精锐会迅速回防莫斯科,而此时德军中央集团军的总兵力也只有90多万人。
那么,德军为什么集结了万大军,其中有3个装甲集群,还打输了这场十拿九稳的战役呢?一方面,德军太自信了,认为在冬季到来之前就能占领莫斯科。从战后总结的角度看,德军在8月23日命令古德里安南下与克莱斯特合围基辅苏军,但这个过程很短,不到一个月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就回到了中线,到9月30日展开“台风行动”,一点都没耽误。
另一方面,缺乏棉衣和履带式车辆成为德军失利的关键因素。从一定程度上讲,气候对作战双方的影响是一样的,况且在10月中旬以前,德军接连赢得了布良斯克和维亚济马两场包围战的胜利,可以说通往莫斯科的外围苏军主力全部被德军扫清了,德军只剩下占领莫斯科了。
但问题就出在寒冬提前来到德军面前,士兵缺乏棉衣,装甲多数是轮式装载,带来的结果是士兵穿着单衣作战,枪栓都拉不开,轮式装甲坦克走不了泥泞道路,被迫停在公路上成为苏军狙击手的活靶子。
从这个层面讲,莫斯科战役德军损失兵力并不大,也不是输在指挥失误上面,关键是后勤保障出了问题,由于德国和苏联的铁轨有宽窄之分,等德军把给养送到前线,黄花菜都凉了。缺棉衣和缺履带式车辆成为德军兵败莫斯科的重要原因。
02斯大林格勒战役,兵员和石油不足让德军顾左顾不了右。如果说莫斯科战役德军稍微有所醒悟的话,那就是不再把快速机动作为首选,也不再把占领主要城市和莫斯科作为首要目标,从一定程度上讲,进攻斯大林格勒是为占领高加索能源打掩护的,正因为德军改变了年夏季作战方案,才导致苏军不得不将斯大林格勒设为主战场,从而把德军拖进了持久战和消耗战的深渊。
由此人们会发现,斯大林格勒战役在9月份以前基本上都是以德军的进攻为主,但从11月19日苏军展开“天王星行动”大反攻开始,德军就再无还手之力,即使曼施坦因组建顿河集团军群前来救援,也差点被苏军包了饺子,原因就是德军兵力不足,顾左顾不了右。
这里面还有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德军虽然发动苏德战争叫闪击战,实际在后勤保障上准备得并不充分,除了沿袭一战以后的一些传统运输方式外,比方说每个师配备头骡马,还在关键时刻减少了装甲集团军的编成,说明其战争潜力和能源供应根本达不了发动闪击战的要求。
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进程来看,德军输掉这场战役,除了指挥上兵力分散以外,兵力不足和石油供应不上也是重要原因,而且在莫斯科战役中遭遇的冬季后勤保障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士兵还是缺乏棉衣,坦克仍然缺乏油料,所以,把责任推到保卢斯身上也是不合情理的。
03库尔斯克战役,坦克不足让曼施坦因拼光了家底。如果说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有冬季气候因素影响作战的话,那么,发生于年7月5日的库尔斯克战役,德军的失利完全是人为和坦克不足造成的。
一方面,“堡垒行动”是德军力不从心的计划,战役没打响就已经输了。本身在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时,德军就分别动用了三个装甲集群和两个装甲集团军,即使占有装甲进攻的优势,德军仍然没有得逞;何况在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时,苏军已经重视对机械化军和坦克集团军的建设,这时候,德军突然搞出个“堡垒计划”,要跟苏军展开坦克决战,从本质上讲,这是力不从心的计划,况且计划一出台,苏军情报部门就已经掌握,这仗还如何打赢呢?
另一方面,装甲坦克不足迫使曼施坦因拼光了家底。年1月份,德军在东线能投入作战的坦克只有辆,即使在3月份曼施坦因打赢了哈尔科夫反击战,也是因为兵力和坦克不足让苏军退到了库尔斯克突出部,不然的话也不会有后期的坦克决战一说。
所以,当莫德尔从勒热夫南下参与“堡垒行动”时,他极力反对与苏军决战,原因还是兵力和坦克不足,“堡垒行动”展开以后,他之所以没有把装甲进攻放在第一梯队,也是想留点后路保留点家底,相比曼施坦因的孤军突击和孤注一掷,反而把德军最后的一点希望拼没了。
通过以上分析看出,无论是莫斯科战役时的后勤保障,还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时的能源供应,以及库尔斯克坦克决战时的硬件对拼,德军在东线作战一直饱受后勤和补给保障的制约,从一定程度上讲,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以后,已经发现闪击战在东线战场失灵,但巴巴罗萨计划一旦展开,想另起炉灶谈何容易,能撑到年苏军大反攻也实属不易。
更多资讯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