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从跑动数据来看看本赛季广州恒大存在

首先,跑动数据不代表一切,所以,有不同意见的人,别从这个角度抬杠。其次,跑动数据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场面形势。再次,场面形势是战术执行的最终结果。如果同意这三点,那我们开始正经说事。下表是联赛前11轮的跑动数据统计,数据来源于app中超联赛,我简单把表格数据归纳一下:

一、表格列出的是中场球员的跑动距离,如果球员没有排进当轮联赛的前30名,则没有详细数据。

二、古德利是标准的奔跑狂魔,总跑动距离排名联赛第2,几乎每轮都能排进前10,部分场次可能因净比赛时间、亚冠体能影响等因素,排名较后。

三、古德利的双后腰搭档,黄博文、郑智、廖力生,跑动距离也只是略低,基本都排进了当轮的前20名,没排进排行榜的场次,都是提前下场或者连古德利也排名靠后。

四、除了中场球员,11轮联赛恒大只有3人次进入当轮前30名,邓涵文2次,张琳芃1次。

再说说整个中超的个人跑动数据情况,进榜的基本上就是三类人:

一、边路球员,张呈栋、吉翔、王燊超、王刚,甚至荣昊也有,这类人占了近6成。

二、中场大腿或工兵,乌索、米克尔、瓜林、古德利、蒿俊闵,这类人占了两成半左右。

三、前锋,佩莱、拉维奇、扎哈维、塔尔德利,这类人占了一成半左右。

这个比例分配还是很合理的,稍微懂点球的都明白,我就不解释了。

再回到恒大自己的情况,按照前面表格的数据,不论郑智、黄博文、廖力生谁与古德利搭档,都贡献出与古德利接近且排名全中超前列的跑动数据。第7-11轮出现过中场球员替换的情况,可以推测,如果没有人员调动,被换下球员的跑动数据也应该是接近的数据。理由很简单,其他场次比赛的数据可以证明球员的跑动能力和球队的战术要求。

结论1:从跑动数据来看,恒大的双后腰是跑动距离最大的位置,而且让人吃惊的是,并不以体能见长的黄博文、廖力生,以及年迈且伤病的郑智,无一例外地跑出了中超顶级数据。

结论2:恒大中场球员的跑动数据,不是某个球员特别能跑,而是所有球员都能跑,古、黄、郑,廖无一例外,11轮比赛无一例外(古德利未上榜的第3轮,用总数减去剩下10轮,得出数据,只比第30名少米,推测黄博文也超过万米)。

结论3:把古德利搭档的跑动数据加总,4场没有数据的比赛按1万米估算,那么总距离为11.8万米,这个数据能排到整个中超第6名。也就是说,恒大的双后腰跑动距离,都是整个联赛的顶尖水平。

那么问题来了:问题一:恒大双后腰跑动距离,领先全队其他位置,领先对手中场,这是否正常?显然,这是不正常的。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跑动是怎么产生的。跑动的本质,就是要在某个时间到达某个地点,从初始位置到目标位置的位移,就是跑动距离。跑动距离的通常和两个因素有直接联系,一是工作量,即需要参与攻防战术执行的内容,二是在位率,即选择合理的位置来减少无谓的跑动。举个通俗的例子,跑动距离就相当于工作时间,如果工作量增加,工作时间就会增加,如果能力低工作效率低,工作时间也会增加。

恒大的中场球员跑动数据畸高,意思就是双后腰的工作岗位长期需要加班,加班的原因,要么是工作量太大,要么是球员能力问题。古德利、郑智、黄博文、廖力生,都是足球智商很高的球员,如果说他们踢球不合理、位置感不好而造成无效跑动多,需增了跑动数据,我认为是不可能的。所以,答案只有一个,双后腰的加班工作,是工作安排过量的缘故。

问题二:恒大双后腰的变态跑动距离,是主动的战术设计,还是被动的形势所迫?何谓主动?比如保利尼奥这种b2b,跑动能力强,有拦截、有前插,所以,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多承担一些工作量,自然跑动距离多一些,这个跑动距离本身就是战术设计的一部分。何谓被动?中场球员的基本职责,进攻要顶上去,防守要归位,如果攻防转换次数比预期多,需覆盖热区比合理值大,造成跑动距离长,那么这就是被动。比如这个赛季黄博文经常跟在对手前锋后面吃尘土。

我认为,恒大今年的情况,古德利的跑动数据,是半主动半被动的结果,而黄博文、郑智、廖力生的跑动数据,是纯被动的结果。古德利不解释了,本身就是当半个暴力鸟来用的,重点说一下黄、郑、廖的问题。他们3人的跑动排名,一般在15名左右,一轮比赛踢满全场的球员有8×16=人,这意味着他们的跑动距离排名在前10-15%,即每10个人里面排名第1或第2,这个排名,与黄、郑、廖三人的身体机能、技术特点是完全不匹配的!

如果一个单位里,把最重的体力活,安排给脑子最好、身体中下的员工,那我想这个领导是脑子坏了,我认为卡纳瓦罗不是有意为之。所以,黄、郑、廖的跑动数据,不是主动战术设计的结果,而是完全被动因场上形势导致的疲于奔命!

问题三:双后腰跑动距离大,是不是因为球员自身的能力缺失造成的?前面举过例子,跑动距离长,类同于工作时间长,总要加班,要么是人蠢效率低、要么是实在事情太多。恒大这几名中场球员,技术能力弱吗?是会莫名其妙穿丢球,还是瞎带被断球呢?要说廖力生稚嫩一些,也总比田依浓、钟晋宝强吧?重点是,连郑智都要加班到这个钟点,难道郑智也是能力有问题?

有人说,恒大中场球员的拦截能力不行?我想说,为什么跑动距离长,就是因为不在目标位置的时候多,与目标位置的距离大,都不在位置上,还谈什么拦截?莫非裁判允许你带一把10米长的屠龙刀进场?郑智、黄博文、廖力生这个赛季踢后腰的表现如何,我们先不谈,但从跑动数据来看,结合分析这三人的能力、特点,可以下结论的是,郑、黄、廖三人是在超负荷的状态下踢球。如果一个战术设计的场上结果,是连郑智都超负荷了,我敢肯定的说,这个战术%有严重问题。这样的有问题的战术,还谈球员能力,是不是有点可笑?

问题四:双后腰干着最重的活,受着最多的骂,这种疲于奔命的超负荷状态,是什么战术原因导致的?

这里,不得不说一个重要的人,高拉特,说说高拉特的数据:

年,总跑动距离排名中超第9,高强度跑第6,年,8轮联赛,跑动距离没进过前30,高强度跑上榜2次(第14、24)。年,总传球次数排名中超第5,触球次数第10,年,8轮联赛,传球次数上榜1次(第21),触球次数没进过前30。往年高拉特的进球效率,大约40-45场,进25球左右,今年17场进14球,场均进球从不足0.6提升到0.8以上。

归纳一下这些数据,就是跑动减少了,接球传球减少了,然而进球效率提升了,角色从中场大脑向门前杀手转变。跑动少是活动范围缩小所致,传接球少是热区位置前提所致。

高拉特活动范围缩小并且热区前提,意味着什么?

1、双后腰与前场的距离拉大,怎么办?进攻时,双后腰向前多跑两步,如果球权丢了,往回跑的时候也多跑两步。

2、高拉特减少对中前场传导的参与,一个控球最稳、传球最准的人,不参与传导,必然结果就是传导的整体质量下滑,丢球增加,对手打回头的机会增加,这个时候,不在位置上的人,不用说就是在主持传导的双后腰。怎么办,再跑两步。

3、既然高拉特不参与传导,那么干嘛去了?在对手心脏地带寻求前插机会。于是,后卫们一个大脚上去,球权又没了。双后腰:mmp,能不能倒倒球让我喘口气?!

结论:高拉特的使用方式变化,是双后腰造成疲于奔命状态的根本原因。这个变化,收获是高拉特的进球多了,代价是双后腰累成狗,双中卫被打成狗。

再补充一个数据做辅证。

抢断:

中超11轮,恒大球员20人次上榜单轮抢断前30名,总人次刚好是16强平均水平。这20人次里,后腰古郑黄廖合计仅贡献6次,中后卫仅张5贡献1次,意外的是,郜林3次,张文钊、于汉超、郑龙各2次!附表是中超总排名,几乎清一色中场中路球员,少部分后场球员。与跑动数据一样,恒大的抢断数据也和所有对手的位置特点是相反的。难道古郑黄廖的抢断拦截能力还不如郜林、张文钊?

呵呵,还是那句话,人都不在位置上,难道让我用10米屠龙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03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