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中小学课程简答题8个考点归
往期肖老师以笔记的形式从头到尾梳理了小学教师资格证考点
是不是感觉抓不住重点呢?
这期我们就以题型为导向来梳理考点
本期讲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中小学课程》简答题的考点
今天更新第一部分,明天更新第二部分
(一)简述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
(1)学科中心课程论(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年上考过)
学科中心课程论源于中国古代的“六艺”和西方的“七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博比特、查特斯、布鲁纳。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①知识就是课程的核心;
②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③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④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⑤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2)活动中心课程论
活动中心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代表人物:杜威。
活动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①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②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
③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④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3)社会中心课程论
社会中心课程论,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改造课程理论,它是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分化出来的,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代表人物:康茨、拉格、布拉梅尔德。
社会中心课程论的核心观点:
①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②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
③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二)简述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1)学生(儿童)
任何课程的最终目标都应指向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促进学习者身心发展是课程的基本职能,因此,学习者的需要是影响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2)社会
在任何一个国家,学校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生也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现实社会之中。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逐渐社会化,因此,在课程开发时必须要考虑社会的发展状态和需要。
(3)学科特征
课程内容应反映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要领。
因此,学科知识及其发展特征也是影响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简述课程的类型及其特征。
主要概念有分科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1)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按课程组织方式)
①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互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学科课程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
分科课程特征:
第一、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是知识本位;第二、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织课程;
第三、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学科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②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综合课程的特征:
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改进类型,仍有学科课程的性质。
优点在于: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在于:教科书编写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教学任务,教学有一点难度。
③活动课程(代表杜威),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特征:(简述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的特点。)(年下考过)
第一、经验性;注重通过经验的获得与重构来学习。
第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目标。
第三、综合性;打破传统的学科框架,以生活题材为学习单元。
第四、乡土性;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与开展活动。
:
1、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考虑到过去只是重视学科课程而忽视活动课程的弊端,开始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国家课程、必修课程存在;
2、在小学阶段主要是综合课程,初中采用综合和分科并举的方式,高中主要是分科课程。
(2)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按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划分)
①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某一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必修课程可分为国家规定必修课程、地方规定必修课程和校定必修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必修课程的根本特征是强制性。
②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在某一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从实现学校培养目标来看,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具有等价性。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按课程管理)
①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
②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
③校本课程(学校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习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方式,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
(4)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按课程呈现方式)
①显性课程,也叫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的主要标志
②隐性课程(杰克逊):指构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种要素。包括:第一、学校物质环境;第二、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和非制度文化;第三、学校的人际关系。隐性课程特点:
第一、影响方式无意识性;
第二、空间广泛性;
第三、内容全面性;
第四、表达隐蔽性。
(5)美国古德莱德课程五层次理论
①理想的课程,即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②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我们平时在课程表中
看到的课程即属此类;
③领悟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这种领悟的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④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在实施中,教师常常会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
⑤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即课程经验。
今天就写到这里,觉得有用的话记得点赞并分享哦!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一起告别挂科、快速上岸!
#中小幼教师资格考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