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莫斯科战役,三大因素遏制住了德军进攻
莫斯科战役中,哪些因素遏制住了德军的凌厉攻势?客观上讲,德军过冬物资准备不足、泥泞道路影响、苏军多层次防御准备三大因素遏制住了德军的进攻,我们一起来分析下当时的作战情况。
首先,德军并没做好在苏联过冬的准备。莫斯科战役打响后,有三个人对战况比较清醒,一个是朱可夫,一个是古德里安,还有一个是德国经济战略委员会的负责人博尔贝特,他主管德军的弹药生产供给,对前线供需情况掌握最详细。由于莫斯科战役打响的时候,东线作战打得太顺利了,德军统帅部已经着手压缩了军工生产计划,仍然在按照巴巴罗萨计划的部署,准备在冬季到来之前结束苏德战争。
可是,当11月严寒气候和泥泞道路出现以后,德军急需过冬物资,虽然军工部门做了一些准备,但在运输和保障方面出现了拥堵,戈林又把重点放在空投装甲部队急需的作战物资上面,导致人员过冬的装备问题缺额太大,博尔贝特也因保障不力选择了自裁。
从这个层面讲,进入11月份后,德军士兵就缺乏过冬棉衣,装甲坦克缺乏防冻液,枪打不响装甲开不动是常有的事。这是巴巴罗萨计划考虑不周造成的。
其次,泥泞道路给交战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经常有人提问,莫斯科战役时,德军为什么不砍伐道路旁边的树木取暖?实际上,类似这样的疑惑还有很多个方面,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气候和泥泞道路的影响对苏德双方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苏联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德军是远道而来属于异地作战,当然在过冬准备和耐寒方面没有苏军有经验。
从莫斯科战役作战进程看出,9月30日台风行动展开,到10月中旬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两场包围战结束,德军一直掌握着战场主动权,而让德军出现重大伤亡的关键一个月却是在11月份。那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莫斯科的气候还没到最寒冷的时候,是什么原因遏制住了德军的进攻步伐呢?要害的问题就是德军的轮式车辆太多,泥泞的道路让德军寸步难行。
很多人主观地认为,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就是输在了气候因素影响上,如果没有遇到严寒,德军占有兵力和装甲上的优势,肯定会占领莫斯科。可是,难道进攻前的德军不知道冬季马上要到吗?实际上,德军是输在装甲运载方式上面,履带式车辆太少了。
提到轮式车辆太多这事,早在年12月18日德军统帅部下达第21号作战指令,要求三个集团军群作好进攻准备时,古德里安作为装甲部队的总协调人,他就发现了装甲坦克不足的问题,在当时德国军工部门满负荷生产状态下,仍然满足不了4个装甲集群的多辆坦克的需要,古德里安只好征用了多辆法国坦克凑数,而在进攻苏联的多辆装甲坦克里面,履带式坦克仅有辆。
德军为什么要大量使用轮式装载呢?当然是比履带式装载跑得快,这是为了满足闪击战快速机动需要来设计的。但就是因为这个失误,当11月份莫斯科遭遇初雪,泥泞道路出现以后,轮式车辆的负面问题就暴露了出来,大量装甲车辆停在公路上动弹不了,只等着苏军的反坦克手从森林里射来炮弹。
最后一方面,苏军多层次的防御部署遏制住了德军的攻势。10月7日,朱可夫调任莫斯科战场,17日斯大林命令将西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合并为西方面军,由朱可夫指挥,并在朱可夫建议下,又组建了加里宁方面军,朱可夫还迅速组建了4个集团军的防御部队,还命令有作战经验的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第16集团军。同时,在莫斯科城中,苏军组织了60万军民构筑3道防御工事,还利用3天时间组建了12万人的民兵师,以工厂为基础建立了25个工人营,边造坦克边打仗,在各个街道还组建了个巷战小组,光反坦克壕沟就挖了多公里长,稳定和临时火力点也达到了多个。
所以,我们从苏军的防御部署上面就能发现,从10月17日到12月5日苏军展开大反攻,这段时间是德军在莫斯科前线出现指挥失误的关键阶段。由于这一时期,苏军的防御部署完全遏制住了德军的进攻,加上泥泞道路的影响,导致12月4日古德里安在视察部队回来后,他自己的指挥车也掉落路旁深沟里。回到司令部后,他就向博克元帅提出暂缓进攻的建议,并在不久他下令将第2装甲集群撤出了战场。
通过以上分析会发现,气候因素影响只是一方面,苏军赢在打赢信心和防御部署上,最典型的就是11月7日在德军眼皮底下举行了红场阅兵;而对德军来说,轮式装载车辆陷于泥泞道路不能自拔,装甲快速机动遭遇苏军层层反坦克壕沟阻碍,加上德军的过冬物资根本就没有送到前线,种种因素加在一起,德军虽然占有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仍然以损失50万人的代价输掉了这场战役。
更多资讯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