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10天的教师资格证简答题背诵要点
简述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具有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平衡
(3)教育具有自己的质的规定性
简述教育的性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叫做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有为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等
简述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2)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称为教育的派生功能。现代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科技功能等。
请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终身化
教育与人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教育启示。(抚(互)顺,姐不差)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要求教育要分阶段教学,不搞一刀切。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要求教育要扬长避短。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请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指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二是指不同方面在同一年龄阶段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关键期是指个体的行为和能力的发展有一个最佳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移钱、还现、教主、主角)
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3)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请简述遗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前提可制约差异)
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或物质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请简述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可能动)
教育学中所说的环境一般指社会环境,它包括被人改造过的自然、个体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意识形态等,对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环境对人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
2.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哪些独特的功能?(借教育吉言,加速个体社会性规范)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简述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全面三有专控)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请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表现为创造性。
(1)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2)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与社会
请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口诀:龟速内木法解手)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请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口诀:两再一新)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请简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口诀:领导权思两性)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请简述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口诀:人鱼公主促政治)
1.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请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慕容方向)
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请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时间上(从古至今):传递、保存;空间上(从中国到外国):传播、交流;形式上(从坏到好):选择、提升;内容上(从旧到新):更新、创造。
(逻辑顺序法)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继承功能(传递功能)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传播功能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选择功能
(4)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创新功能
(考的概率较小)请简述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树枝结人)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教育投入
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考的概率较小)请简述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合理改善)
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2.教育有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考的概率较小)请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洞内观奇数)
1.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2.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4.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
5.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考的概率较小)请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再开课题)
1.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考的概率较小)请简述教育的生态功能
1.通过环境教育提高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责任和绿色的生活习惯;
2.通过发展创造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解决生态问题;
3.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生态文明的理念。
(考的概率较小)请简述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1)总体资本可以分为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靠教育,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获得,也是一种投资活动;
(3)人力资本的收益大于物力资本的收益,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4)基本评价: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有物质资本的束缚,提出了人力资本,把人的能力与物质资本等同,但是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
教育目的
简述制定教育目的基本依据是什么?外部(政治经济文化)+内部(人)+本身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简述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是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2)智育主要是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3)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他们锻炼身体好卫生习惯的教育,也就是身心素质教育。
(4)美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也就是美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是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使他们养成劳动的观点和劳动的习惯,初步掌握现代生产及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也是劳动素质的教育。
请简述德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当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在五育中的作用为灵魂与统帅。
请简述体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当中的作用
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在五育中起到基础的作用。
简述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
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美育的基本任务有以下几点。
(1)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美学知识。
(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5)培养学生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请简述我国的教育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制度
请简述学制建立的依据。外部(政治、生产力、科技、人口)+内部(人—青少年+本身)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请简述现代学制的类型(双欧单美支中国)
(1)纵向划分学校系统——双轨学制
19世纪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中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
它们是两个平行的系列,既不相通也不相接,这样就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
(2)横向划分学校系统——单轨学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单轨制的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
(3)分支型
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这是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学校的顺序: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横向和纵向。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逐步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7)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请简述癸卯学制和壬子癸丑学制的主要内容(考的概率很小)
(1)“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
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是实行新学制的开端。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2)“壬子癸丑学制”
由蔡元培主持,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明令废除在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简述义务教育的特点。(公鸡勉强普)
(1)强制性。一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教育;二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
(2)普及性。原则上义务教育覆盖我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也包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盲、聋、哑、有智力障碍和肢残的儿童、少年。
(3)免费性。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费和杂费。
(4)公共性。所谓公共性是指义务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事业,属于国民教育的范畴。
(5)基础性。所谓基础性是指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其目的是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
课程
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4)课程理论
请简述隐性课程的含义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隐性课程具有潜在性和非预期性,是伴随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就没有隐性课程。
请简述古德莱德关于课程的分类(专家很理想、教育部正式、老师的领悟、学生的经验、还是要在课堂上运作)
(1)理想的课程,即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例如有人提议在中学开设同性恋教育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是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
(3)领悟的课程,即任课老师所领会的课程。
(4)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5)经验的课程,即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1)学科中心课程论认为,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这一课程流派主要有要素主义课程论、永恒主义课程论和结构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分别是巴格莱、赫钦斯和布鲁纳。
(2)要素主义课程论认为,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而最有效能和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学科课程。
(3)永恒主义课程论认为,那些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结构主义课程论主张“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一致。
请简述社会改造课程理论的含义
代表人物为布莱梅尔德、弗莱雷。主要观点为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现实社会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主张应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
请简述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社会、儿童、学科)
1.学习者的需要
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学校课程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将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确定为课程目标,需要贯彻三条原则:民主性原则、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统一原则、教育先行原则。
3.学科体系
课程内容来源于一些主要学科的知识,因而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要以学科为依托,即在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科本身的功能。
请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亦即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和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将课程标准作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理念
1.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是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
2.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3.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请简述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与方法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进行社会调查。
(2)审查学生活动。
(3)开发实施条件。
(4)研究学生情况。
(5)鉴别校外资源。
(6)建立资源数据库。
(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请简述泰勒的目标模式的内容(目内方平)
泰勒被誉为“课程理论之父”“教育评价之父”。其核心观点为:
(1)学校应努力达成哪些目标?(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内容)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方法)
(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是否达到?(评价)
评价:
(1)有条理有系统,操作性强;
(2)把评价融入课程设计之中能够提供反馈;
(3)课程目标都是以显性的行为来界定,因此像理解力、鉴赏力、情感等不能完全转化为行为的目标就会丢失。
简述教科书编写的基本要求/基本原则。
(1)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
(3)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4)表达确切;
(5)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主要观点包括:
(1)课程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3)课程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简述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简述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
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参考书等。
请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评价内容
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书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2)评价标准
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3)评价方法
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4)评价主体
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重心
仍过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