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角度的悬念设置特色,解读推理悬疑佳
《看不见的客人》是西班牙导演奥利奥尔·保罗于年上映的又一部悬疑力作,同年引进国内,好评如潮,豆瓣8.8的高分,胜过他的另两部悬疑片《女尸谜案》《茱莉娅的眼睛》。
男主艾德里安是一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妻子贤惠,女儿可爱,可谓人生赢家。他却与劳拉(女摄影师)保持着情人关系,一天在幽会后发生车祸,撞死了青年丹尼尔,为了掩盖事实,两人决定将丹尼尔连同他的车子一起沉入湖底。劳拉在现场等候男主时,遇到乐于助人的老人托马斯,并邀请她至他家修车。而托马斯正是受害青年的父亲,一幕人性大戏由此拉开……
本文尝试从情节与节奏、人性与反差、观众代入感的道德焦虑三个角度来解读本片的悬疑设置特色。
一、情节与节奏的悬念:你以为的并不是你以为的
故事一开头,是男主与“律师”古德曼的庭前会面,商讨如何把男主从她情人劳拉的密室被杀案中脱罪。律师要求男主把真相说出来,否则律师无法帮他:“不遭受苦难,就不会有救赎。”
但作为社会精英人士的男主并不信任律师,不断申明自己的无辜、对女主的感情。观众一开始被带到的悬念是:男主到底能不能被脱罪?律师有没有能力、会如何帮男主胜诉?
这是本片的核心?错,这只是一个引子。
继而律师通过自己掌握的信息、细致而合理的推理逐步征服了男主,男主相信律师的专业性,真相一点一点往外泄露。
电影通过精致的画面、演员精准的表演、对事件剥茧抽丝般的重现,让观众相信了男主口里的“真相”。
为了说服法庭为什么密室杀人案另有其人,男主不得不说出男主因与女主劳拉幽会,回来的路上撞死了青年丹尼尔。男主在劳拉的逼迫下不得已把死者与车子都沉入了湖底。后来收到了“知情人”的威胁短信,要求拿十万封口费去那个三百公里外的酒店碰面。因此,嫌疑人应该是这个“知情人”。
但律师不信。律师通过现场事实与专业的分析,揭示出男主在撒谎。若按照男主的交代,无法说服法庭。
这是影片带给观众的第二重悬念:原来还有案中案!这里面还有多少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
如此一来,就深化了第一重悬念,从“是什么”转到“为什么”,丰富了对第一重悬念的期待与紧张感。
但这也只是开始。律师为了帮助男主脱罪,拿出一张男主被捕时的现场图(后来知道是伪造的),酒店服务员、受害青年的母亲也在照片上,这样一来,受害青年父母的嫌疑就大了。因为他们有做案的动机、条件与场合。母亲有酒店房间的钥匙,可以配合父亲进行天衣无缝的“密室做案”。丹尼尔的父母因一直怀疑男主与情人,通过车牌号几次找过他们,但都没能直接获取真相,必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至此,脱罪有望了。影片也递进到了第三重悬念:嫌疑人的父母真的是凶手吗?
万事俱备,只欠证据。律师提出,可以放一件劳拉身上的东西到丹尼尔的车里,坐实证据。男主终于在律师拿出来的地图上标注出了沉湖地点。
这是第四重悬念,丹尼尔的父母最终能获知他们的儿子与车子被藏在何处吗?他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真相。第四重悬念解开了。
接下来会如何进行呢?这个方式可以帮男主脱罪吗?
这里,导演送了观众一个悬念外的意外:在被推下水之前,丹尼尔还活着!
这个案件的性质就变了,从“肇事逃逸”成为了“故意谋杀”。观众被带进了第五重悬念:案件会因此有什么变化?劳拉竟然是这样的人?男主会因此更容易脱罪吗?
但是情节的反转出乎意料,律师在得到想要的真相(沉湖地点)之后,终于让观众了解了实情:
劳拉为了赎罪,将真相都告知了男孩的父母。隐匿撞车事故、沉湖丹尼尔都是因为男主怕出轨之事被暴露而使自己身败名裂、一无所有所为,而劳拉面对丹尼尔的父母,良心不安,将男主叫到酒店劝他自首(那十万元作为男孩父母的补偿),男主将劳拉杀害。
然后,第五重悬念(核心)揭开了。
这个律师是丹尼尔的母亲假扮的,她不是来帮丹尼尔脱罪的,她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他儿子的藏匿地,同时男主自己承认的证词也将把自己推入万劫不复。
前面的所有悬念都只是给最后的悬念做铺垫,本片不是陈述律师如何帮客户从一桩杀人案中脱罪,而是一个隐忍的母亲一步一步诱导、迫使凶手自己和盘招供的为儿子复仇的故事。
所有的一切都不是观众最开始以及随着事件的进展所以为的那样,成功地被导演的悬念设置给带着跑。
二、人性与反差的悬念:那个你不是我认识的你
好的影片都是对人性彻底、通透的挖掘。英国诗人、剧作家罗·勃朗宁说过:“爱情、希望、恐惧和信仰构成了人性,它们是人性的标志和特征。”
《看不见的客人》为我们揭秘了背后的“客人”,也让我们看到了复杂、隐秘的人性。电影借助人物在情节中的表现来设置悬念,使观众对人物的认识从虚到实、从假到真的过程。片中主要人物都经历着在爱情、希望、恐惧与信仰中的坚持或挣扎,每个人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也反映了人性,引发观众的不同深思。
男主艾德里安年轻有为、功成名就、生活幸福。若无意外,他在世人面前可以一直维持彬彬有礼、友善诚恳、兢兢业业、爱家护妻的形象。影片一开始也容易被他帅气的外表、坚毅的眼神、干练的思维与对于劳拉被害的眼泪所蒙蔽,内心却深藏着无比暗黑的心机、撒谎成性、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栽赃陷害、毁尸灭迹、用金钱掩盖真相,不由得让人觉得恐怖乃至发指。
一开始影片借男主的口,表明他的情人劳拉是一个果敢、大胆、自私、心狠手辣的不道德的第三者,但从她后来的实际表现来看,她虽然痴情于男主,但不能否认她的本性善良。出事后被恐惧、内疚、焦虑所折磨,最后良心发现,选择将真相告诉丹尼尔父母、赔偿他们,并想说服男主自首。却不料男主并不是她以为了解的那个人。
丹尼尔父母,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在儿子出事前后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的人,其潜藏的为了孩子永不放弃、为了真相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与牺牲的爱是何等强烈,那不是一般的酒店服务员、文学教授在面对社会精英挑战、面对司法不公所能迸发出来的能量。
特别是母亲,从服务员到以假乱真的律师,在丧子之痛中要经受多少付出与刻苦的练习才能骗得过精明的男主,她所要承受的痛苦、委屈、不公却不得不坚韧、理性面对,与我们想像中的服务员、家庭妇女形象相去甚远。
三、观众代入感的道德焦虑悬念:这个我是否是真的我
影片代入感指观众在观赏影片时,把自己代替了电影中的人物,想像自己身临其境在那个场景中,来面对片中人物的境遇。
成年人在观看蜘蛛侠、变形金刚、美国队长、超人这类影片时,是很难有代入感的,顶多图个爽、畅快。
但《看不见的客人》却通过每个人都可能遇见的困境下的悬念设置,活生生把观众不断拉进主人公所处的困境中,观众除了对影片人物的命运进程期待与紧张外,还容易陷入导演不断抛出的一层又一层的面对自我的道德感焦虑:
当男主在车祸后面对报警还是藏匿的难题,如果是我,会怎么选择?我愿意用家庭破裂、身陷囹圄、事业尽毁来承担责任、换取内心的平安吗?如果觉得不可能面对这种选择,可以设想一下不小心在停车场剐蹭了别人的车子,但没人看见,也没有摄像头,我会怎么做?当劳拉在处理事故时对男友言听计从,事后焦虑不安甚至抑郁,为了自己所爱的人,我会怎么选择?丹尼尔的母亲为了寻求真相,付出巨大的隐忍与牺牲,我在那种面对社会精神人士构建的铜墙铁壁、司法被金钱收买面前,会以怎样的心态面对?会为了孩子付出到哪个程度?……
影片中每一个主人公的困境、转折、选择,都会唤起观众的同理心、道德感批判与选择,不断折磨着观众的内心。
当我们是当事人,还能以旁观者的期望要求去做吗?不要过于相信自己。著有《红字》《胎记》的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曾说过:“人的本性中决无行善或作恶的所谓坚定不移的决心,除非在断头台上。”在大失大得面前,我们的人性能经受得住考验吗?
只有时刻警醒、反省自己,承认自己人性中软弱的一面,才能在人性与公义的选择面前,做出合理的行为。否则,那些暂时得到的,终会失去。甚至会像片中的主人公一样,一步错,步步错,终将万劫不复。
四、结语
什么是一部好的悬疑片?
悬疑片的核心要素是利用电影的叙述语言进行悬念设置。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作品中事件(情节)发展变化与人物命运进程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悬疑片大师希区·柯克却着力于泄露一些情节的线索提前告诉观众(他举例说,观众知道桌底有个炸弹,但片中人不知道),如此一来,观众的心甚至比当事人还要紧张不安,于是不自觉中参与了剧情,带动了观众的激情以及足够强的期待和紧张感。
而《看不见的客人》不但熟稔运用希区·柯克的悬念观,还将这种悬念的设置拓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导演奥利奥尔·保罗在影片中将情节与节奏、凸显人性与反差以及观众代入感的道德焦虑三个方面设置多重悬念,通过多次倒叙、插叙、闪回的电影手法,虚实交错,不断制造智商碰撞和逻辑推理的高潮,带给观众一个视听、感受与思考盛宴。
近年来,优秀的推理悬疑片不断涌现,诸如《黑暗面》《调音师》《消失的爱人》《彗星来的那一夜》《前目的地》等,国产的也不少。但是在悬念手法的运用上,《看不见的客人》实属悬疑片的经典之作。
最后,若您喜欢这类片子,顺便推荐一下同为奥利奥尔·保罗导演的《海市蜃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