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莫斯科一役德军必败外表光鲜的百战精
莫斯科战役的经过想必无需赘述,不少资料对此都有提及:年10月,精锐的德国装甲军团成功突破拱卫莫斯科的莫扎伊斯克防线,如此一来,苏联首都就彻底暴露在了德军兵锋之下。这段历史甚至被演绎成了“莫斯科远郊的德军已能够远远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圆顶”,而在战役初期的首轮较量中,德军一口就吃掉了苏军一个装备精良、兵员齐整的军。彼时,远在另一端的英国人甚至更加焦急,相当一部分英军高层认为苏联已无力抵挡德军的步伐,一切都玩完了。这些早已是老生常谈,咱今天说些新鲜的:当时莫斯科城下百十万德军部队被视为“百战精锐”,但事实上,硬说“精锐”就是在吹牛,这二字中水分却大得超乎想象;从某种角度来看,这规模庞大的德军颇有“杂牌军”的意味。首先,战争的本质是交战国综合国力的比拼,简而言之就是比谁有更得多钱烧。想要维持或是打赢一场大规模战争,国力稍逊的国家最合理的手段便是“以战养战”。另外,不少人对二战恐怕有个误区:当时德军的作战水平与实力毋庸置疑,但谈到综合国力,德国甚至都算不上顶级,这一点,从一个小故事中便可窥得一二:在发起全面入侵之前,德国装甲兵之父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根据战争强度做了一番估计,认为如果德军想要看到最后的胜利,那么全德国的工厂就必须每月内制造出至少辆坦克。不料在战争爆发后,德国各大工厂根本就无法完成这一指标,古德里安便退了一步:少说也得把月产量维持在辆左右吧。结果,直到高层眼见势头不对,对全国发起战争总动员之前,德国的坦克产量最好的一个月也才只有约辆。其实,这个成绩也不算差,但怕的就是敌人比自己强。根据二战前德国武官的报告:在苏军于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暴兵式扩充军队期间,其全国坦克月制造量达到了辆;最夸张的是,其中有一家兵工厂,一天就造了22辆坦克。但从这个细节我们便不难看出两国国力差距之大,实际上,法兰西战役后,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的综合国力抵达巅峰,即便如此,其综合国力乐观估计也只有苏联的80%左右。精明的德军高层并非不了解这点,想要战胜苏联,“以战养战”无疑是快速提升军队实力的最好办法。整个二战期间,德国高层共动员了35个波次,而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每一批德军官兵的训练强度、武器装备水平和组织水平等都有差距。有趣的是,从年6月22日法国战役结束到年6月22日这刚好一年时间里,德军正处于全盛状态中,但不少学者反而对这段时期的德军作出了相反的评价。原因很简单:彼时的德军正在为新一轮更大的侵略做准备,为了对付比自己综合国力更强的对手,德军高层开始急功近利了。具体而言:德国在轴心国集团中的一部分盟友也有着不俗的实力,例如捷克斯洛伐克,这个短小精悍的国家被誉为“欧洲兵工厂”,人口只有千余万,军队总人数却维持在百万之上,其中装备精良的野战军占了一大半。而从资料来看,波兰战役后,德军有数以十万计的部队干脆就在捷克斯洛伐克完成了训练和武装。类似的是,当吃掉法国后,又有大量的德军官兵被装备成了“法军师”,彼时的德军表面上看人员齐整,作战凶悍,实际上却已呈现出了装备“万国造”的趋势,而这些部队后来几乎都成了攻打莫斯科的主力。或许有朋友就要问了:捷克斯洛伐克也好,法国也罢,这些国家的武器又不差,只要能拿来打仗就行了。正常情况下确实如此,但实际状况却差得远。年9月左右,大批德军正在向莫斯科方向急行军,而苏联正处于漫长的雨季,土地变得泥泞不堪;仅过了一个月,部分地区又突然雨转雪,地面就变成得十分复杂。而此前德军从法国缴获的大量火炮本身质量不差,但是这些火炮中相当一部分没有车辆牵引,只能靠马来拉;而习惯了温带大陆气候的马匹无法在苏联湿冷的环境中生存,不得以,德军还得不断从沿途抢夺当地百姓的马和车辆,这就大大拖缓了行军速度。另外,即便火炮有车辆牵引,但这些车辆的轮胎和履带大多较窄,一旦陷入半冻半化的泥土就没辙了,总而言之,各种意外状况数不胜数,德军官兵苦不堪言。仗还没打呢,这些“杂牌装备”就极大地消耗了德军的作战精力。有名德军炮兵在日记中如是记录:他的部队奉命在约1天的时间里急行军60公里,这本身并不太难,但半路上各种问题把官兵折磨得筋疲力尽,不少士兵甚至因此出现了厌战情绪,干脆将枪随手扔到马车上,自己乐得图省事。要命的是,行军速度的减缓直接压缩了他们的休息时间,每当被允许休整,士兵们也急匆匆地在地上挖个坑,支起帐篷勉强睡一会儿。除了武器装备方面的不足,德军在情报环节也出了大问题。这并不是说德军情报不够准,而是看得不够全。例如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前夕,德军情报部门报告称苏军铁木辛哥的西方面军大概有7个集团军兵力,南方的叶廖缅科布良斯克方面军有2个集团军兵力。德军的估计相当精准,最终,苏军在这场战役中遭遇惨败,58万精锐送了人头,仅有不到9万人成功突围。不仅如此,德军连对方民兵在城市周围哪个方向挖了几道战壕都刺探得大差不差。而在总体方面,德军准确地估计出拱卫莫斯科的主力西方面军的总兵力大约为70~个苏军师,根据前后的战损来看,德军高层自然而然认为对方早就陷入了无兵可用的困境,胜利十拿九稳。然而问题就在于德国人只盯着对方的军队,根本就没能充分全面地审视苏联的综合国力。毫无疑问,苏联的战争动员能力是可怕的:就在莫斯科战役爆发前夜,突然有10个满编炮兵团和5个坦克旅加入作战序列,诸如此类,德军根本不晓得这些部队存在。而德军在战役初期占据局部优势时,高层还得意地宣称:“匆忙建立起的防线是很容易查明的。”一方面是苏军战意高昂还源源不断得到加强,一方面是德军未战先疲,还拖着不少根本不适合冰天雪地作战的“杂牌武器”,这场战役的结果恐怕也不难预测了。有位德军士兵在日记中还写下了这样一个小插曲:某天,部队正在吃晚餐,结果遭遇了敌军的一个连。这伙苏军部队看上去装备精良,不但带着火炮,其中还有几辆坦克,而德军只是步兵。眼看双方实力悬殊,谁料在简单的交火后,反倒是苏军官兵匆匆丢掉装备后抢先跑路了。士兵在跟随部队清理战场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苏军看上去不是在战败后撤退,压根就是在逃跑;敌人看上去武器精良,机械化水平却远没有看上去那样高,德军其实也一样。这几乎就是德军高层的看法:或许德军的整体机械化水平并没有如今我们认为得那样高,但苏联也好不到哪儿去,这足以令决策者们决定赌一把。有资料显示:早在年8月,德军高层就下一步战略爆发了比较激烈的分歧。以希特勒为代表的一伙人主张先去攻打苏联的油田、粮仓,站稳脚跟后再进一步扩大战局;而以古德里安为首的将军们却主张“擒贼先擒王”,趁着德军正在劲头上先一口气攻下莫斯科,瓦解对方的总体防御战略,回过头来再去抢资源也不迟。将军们最担心的是元首的计划会拖缓进攻节奏,从而令德军在冬季来临之前无法完成攻势。客观而言,单从战争的角度来看,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但德军很大程度上却被自身的一些原因拖累了,或者可以这样认为:德军大大高估了自己,而当年驻扎在莫斯科城郊远眺的那百万大军,与其将他们鼓吹为“精锐”,反倒不如说其中相当一部分无异于“杂牌军”,这样的部队根本无法战胜背水一战的苏军。德军之所以能撑这么久,很大程度上是官兵在靠意志硬撑。年12月19日,德军进攻乏力,希特勒一怒之下解除了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布劳希奇的职务,下令“每一个人应站在其现在位置上打回去。当后方没有既设阵地时,绝对不许后退”。然而此时的德军哪还管这些?随着莫斯科之困的瓦解,二战局势出现了巨大转机。全彩图说二战全史(超值全彩珍藏版)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32.5购买
上一篇文章: 他是二战德军一级上将,为何被希特勒战场免 下一篇文章: 完满诠释了力量与速度的闪电战,拉开了二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