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何屡屡干涉前线指挥兼陆军总司令外

年8月初,当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突进到斯摩棱斯克地区时,已经走完了到达莫斯科三分之二的路程,就在此时,总司令包克元帅和他的将军们迎来了最高统帅部代表: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大将,他带来了希特勒关于缓攻莫斯科、转向合围基辅苏军的最新命令,这道命令立即在司令部里炸了锅。

(古德里安)

前线德军将领们纷纷质疑这一命令在战略上的合理性,要求陆军总司令和总参谋长据理力争,然而哈尔德表示木已成舟无法挽回。于是将军们推举第2装甲集群司令古德里安为代表,随哈尔德一起返回“狼穴”,以当面向希特勒“进谏”试图改变决定,而古德里安此行的遭遇,基本可以回答这个问题,8月23日,古不帅降落在东普鲁士。

首先要说明,希特勒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军事养成教育,他所有的作战经验和战略思想,可以归纳为三个来源,其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实战经历,也就是“波希米亚下士”称谓的由来;其二是确实读过许多军事著作,有一定的归纳总结和吸收;其三是在军事指挥或者作战行动中,更多依赖自己的直觉和灵感,这玩意有时候出奇的准确,有时候那就令人匪夷所思了。

(包克元帅)

一、年以来德军的不断胜利让希特勒极端自信。

希特勒的军事冒险是从年武装进入莱茵兰“非军事区”开始的,根据凡尔赛和约之规定,德国不得在莱茵河左岸以及右岸50公里纵深的领土上派驻军队。因此当希特勒下令四个营的德军开入上述地区时,国防军将领们曾经全体提心吊胆,只怕英法因此对德动武(其实希特勒心里也害怕),然而最终西方盟国也没什么动静,默认了这一行为,希特勒的军事权威因此得到巩固。

本来国防军内部反希特勒的势力一度非常强大,然而从莱茵兰行动开始,德国合并奥地利、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一步步都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不仅极大抬高了希特勒的声望,也弱化了德军内部的反纳粹势力。要知道,希特勒和国防军军官团本来就存在互相利用的关系:军官团希望重新武装自己洗刷一战的耻辱,而希特勒迎合了这一心理,只不过他的野心更大。

(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

二、德国国防军高层已经屈服在希特勒的淫威之下。

古德里安到达“狼穴”后,按规矩先向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报到,而后者见面就说:“我禁止您向元首谈及莫斯科问题,因为向南方进军的命令已经下达,现在说什么都没用,只有执行”。从希特勒搞掉德军武装部队总司令勃洛姆堡、陆军总司令弗立契开始,德军高层将领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显然已经屈服了,布劳希奇的提醒就是明证。

不仅是陆军总司令,新任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也是个应声虫,再加上效忠希特勒的空军总司令戈林、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整个德国战争决策层都唯希特勒马首是瞻,因此下面的意见或者建议已经不起作用。古德里安回忆到争论时写道:“(在争论中)希特勒每说一句话,所有在座的人都点头称是,只有我例外”,这样的局面,讨论还有意义吗?希特勒已经建立了事实上的军事独裁。

(原武装部队总司令勃洛姆堡)

三,希特勒经常把政治和经济因素带入到军事指挥当中。

在放弃进攻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问题上,希特勒是这样跟古德里安解释的:乌克兰的原料和生活补给品,对于战争的继续进行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这个角度出发,占领克里木也非常重要,因为那是“俄国人对付罗马尼亚油田的航空母舰”云云。其实这是非常自相矛盾的说法,既然想通过一次快速的闪击战打垮苏联,那么在年夏天还考虑什么经济问题和长期战争方案?

包括在战争后期,当曼施坦因要求放弃哈尔科夫时,希特勒不同意,认为那将影响“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态度”;当陆军参谋长要求放弃克里木半岛时,希特勒也不同意,认为那将影响“土耳其的态度”,最终导致半岛上的20万德军无路可逃损失殆尽。更比如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期,他坚决不允许保卢斯突围,表面上叫嚷“德国士兵进攻到哪里,就要守住哪里”,实际其根本原因在于担心影响轴心国的士气,因为年冬,远东和北非局面都有些糟糕,所以他更多考虑的是政治因素。

(凯特尔、雷德尔、戈林等人)

四、希特勒对德国国防军将领们有着本能的不信任。

古德里安此行的结论是:“鉴于国防军统帅部联合起来一致对我,我觉得再这样跟他们辩论下去实在没有必要了,因为我当时居然确信,在这位元首的周围人当中,不会无一例外地都同意他的观点”。这段话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希特勒能够选入核心战争决策圈的将领,一定是顺从和拍他马屁的,而不顺从的才只能外放领兵作战。其次是,正因为如此,他始终担心前线将领不能贯彻他的意图,所以经常性地解除他们的职务来保证统率权,从包克、里布、李斯特、曼施坦因等元帅到古德里安本人,莫不如此。

陆军在德国历史上是作为一股很强的政治势力而存在的,在纳粹上台初期,他们甚至逼迫希特勒清洗了冲锋队,所以双方的关系始终是若即若离。战争后期希特勒大力扩充武装党卫军也基于此,那就是在前线监视国防军的意味很浓。当德军高歌猛进军事形势一片大好时,希特勒和军官团的矛盾被暂时掩盖了下去,一旦战事不利便会凸显,所以才有了年的“事件”,作为报复,希特勒杀害了数千名国防军军官。

既然在内心充斥着这种不信任,那么希特勒就需要经常性否决前线将领的作战思路,代之以自己的意志,否则如何证明自己的权威?

(这才是战争决策小圈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06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