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德 >> 古德图片 >> 复海曙师书

复海曙师书

复海曙师书

友人以时事新报征文启见寄。光企座下发挥佛祖道妙,以结法缘。座下以执心在内(一),直指见性是心非眼(二),色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三),眼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四),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五),地大周遍(六),一心二门(七)等七题,令光作论,而曰拟作模范。

友人将《时事新报》的“征文启”寄给我。我企盼座下您发挥佛陀祖师的道妙,来结法缘。您反过来却以:执心在内(一);直指见性是心非眼(二);色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三);眼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四);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五);地大周遍(六);一心二门(七)等七题,令我来作论,说是打算作为模范论文。

光幼失问学,长无所知。兼以宿业深厚,生即病目。近十余年来,一切经论,皆不能看。但只执持佛号,忏除宿业。企其仗佛慈力,速生西方而已。何能作论,况曰拟作模范乎。其谦恭自牧,诚可嘉尚。其意见错谬,有不堪详言者。

我小时候没有好好做学问,长大了也一无所知。又因为宿业深厚,生下来眼睛就有病。近十多年来,一切经论,都不能看。只是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来忏除自己的宿业。企盼能够依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快速往生西方而已。哪里能够作论,何况还说要当作模范论文呢?您在信中谦虚恭敬的自我修养,实在是值得称赞崇尚。但您信中的意见错谬,有不可详说的地方!

夫欲发挥楞严起信之奥,何不取法乎释迦如来与马鸣菩萨,及历代古德之注此经此论者,而反拟以光作者为模范。是何异儒者欲发挥二帝三王孔孟之薪传,不以四书五经十三经作模范,而以樵歌牧唱为模范。织师欲织回文古锦,不取织锦者之法则以为模范,而取编芦席者之法则以为模范。何颠倒一至于此。

想要发挥《楞严经》、《大乘起信论》的奥妙,为何不取法于释迦如来与马鸣菩萨,以及历代古德注疏的经论,却反过来要以我写的论文作为模范。这就如同:儒家学者想要发挥尧、舜、禹、汤、周武王、孔子、孟子代代相传的学问,却不以《四书》、《五经》、《十三经》作为模范,而以樵夫的歌声、牧童的唱曲作为模范;织布师想要织出回文古锦,不取织锦人的法则作为模范,而取编芦席人的法则以为模范。你为何颠倒到如此地步。

虽然,人之相交,唯贵各尽其分量而已。昔有童子捧沙供佛,佛即欢喜纳受。以沙乃童子力所能办,其供之之诚,与供无上珍馐妙味等无有异。今以光所易办之沙,供之座下。固知无用,聊将其诚。倘亦用以涂地,庶可灭我罪垢,长我福田。因将七题一串穿来,儱侗论之,以塞其责。

虽然说与人交往,贵在尽其所能。过去有童子捧沙供佛,佛即欢喜纳受。因为沙是童子力量所能办到的,他供养的诚心,与供养无上珍馐妙味,平等没有差异。现在以我所容易备办到的沙,来供养座下您。虽然知道没什么用,姑且就供养一片诚心吧。就像用沙来涂地,或许可以灭除我的罪垢,增长我的福田。因此将上面七个题目一起串起来,笼统讨论,勉强作答。

论曰,执心在内,在外,在中间等,乃凡夫之情见也。执心定不在内,在外,在中间等,亦凡夫之情见也。非直指见性是心非眼,即末显本,指波即水之真智也。何也。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一一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也。若有在有不在,则非如来藏妙真如性,不周遍矣。以如来藏妙真如性,含育生佛,包括空有。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故也。

论说:执著于心在身内、在身外、在中间等等,这是凡夫的情识分别知见。执著于心一定不在身内、在身外、在中间等等,也是凡夫的情见啊!这些都不是直指见性是心非眼,都不是即末显本,指波浪就是水体的真智啊!为什么呢?因为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一一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如果有在某处、不在某处的分别执著,就不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不能周遍了。以如来藏妙真如性,含育众生佛陀,包括空、有二法。世间、出世间,没有一法能够超出如来藏之外,没有一法不在妙真如性之中的缘故啊!

以凡情观之,岂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属生灭,皆非真如。即断惑证真,成等正觉,亦不出生灭之外。以圣智观之,非但断惑证真,成等正觉,固属真如。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全体真如。从本已来,原无一毫生灭之相可得。再进而论之,真亦不立,如本无名。一心尚不可得,有何二门之可论哉。是为究竟真如,究竟如来藏妙真如性,究竟心。正所谓五蕴皆空,度诸苦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者也。

以凡夫情见来观,不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都属于生灭,都不是真如。就是断惑证真,成等正觉,也不超出生灭之外。但以圣人的智慧来观,不但断惑证真,成等正觉,固属于真如。就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全体是真如。从本已来,没有一丝毫的生灭之相可得。再进一步讨论说,真也不立,如本无名。一心尚且不可得,有什么二门来可以讨论的呢?这才是究竟真如,究竟如来藏妙真如性,究竟真心。正所谓的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者啊!

如上一番说话,乃光二十年前偶尔梦著者。今承其雅意,献于座下。如曰必须分而论之,详其文义语脉旨趣,则非光之衰颓心目,荒唐学业,所能办也。请求之古德,及当代讲家。自能畅座下之本怀,惬座下之素志耳。

如上面这一番话,是我二十年前偶尔梦到的。今天承蒙您的雅意,献于座下。如果说必须要分开来讨论,详述其中的文字义理、言语脉络、宗旨归趣,就不是我衰颓的心力视力,荒疏的学业,所能办到的了。请您去求教古德,以及当代的讲经大家。自然能够畅遂您的本怀,满足您的素志啊!

[1]《时事新报》年12月在上海创刊。年,张云雷主事《时事新报》。大师建议刊登戒杀放生,因果报因等文章。张云雷等人经过策划,单独开辟一个专栏,即《佛门汇载》。次年正月刊登不少大师的文章。

[2]佛于楞严会上征诘阿难心目所在之处,阿难先后以七处回答之,均为佛所论破,称为七处征心。(一)执心在内。(二)执心在外。(三)计潜根。(四)开合明暗。(五)随所合处。(六)在中间。(七)一切无着。见《楞严经》第一卷。

[3](一)指见是心。(二)显见不动。(三)显见不灭。(四)显见不失。(五)显见无还。(六)显见不杂。(七)显见无碍。(八)显见不分。(九)显见超情。(十)显见离见。见《楞严经》第二卷。

[4]色、受、想、行、识。

[5]六根、六尘。

[6]六根、六尘、六识。

[7]地、水、火、风、空、见、识。此七者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即性常住,即妄皆真。见《楞严经》第三卷。

[8]一心即众生心,二门即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大乘起信论:“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佛教真常唯心论系统称宇宙万有之本体为一心,而谓众生与佛同具此心。然此心有觉与不觉之分,故析为二门,觉者称为心真如门,不觉者称为心生灭门。由此一心之本体(具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等性质,为绝对的无差别相)而言,称心真如门。由此一心之动相(具有生、灭、增、减等性质,为相对的差别相)而言,称心生灭门。心真如门为宇宙本体之觉性,心生灭门为宇宙现象之不觉性。此种一体二面之关系,即称为一心二门。然二门毕竟不一不二,犹海水与波浪,虽因风动而起波浪,然于海水之本性则不生变化,故海水与波浪两者为毕竟不二。

[9](~)付法藏第十二祖。佛教诗人。中印度舍卫国娑枳多城人,与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关系深厚。出身婆罗门家族,家学渊源,为卓越之论客。初习外道之法,后与胁尊者对论,深有所感而皈依佛门,受菩萨之称号。博学三藏,明达内外典,为古典期梵语文学之先驱者,开优美文体文学之先河,在梵文学史上留下不朽之盛名。将佛陀之生涯以梵语写成叙事诗“佛所行赞”。复以难陀之故事(难陀断却美妻之爱着,最后成为大乘佛教徒)为经纬,衬托以美诗,即孙陀罗难陀诗。此外,最近从中亚发现之断片“舍利弗之所说”为古典梵语剧之最古例。以上之代表作品均洋溢着热烈的佛教信仰。其它著作另有大乘庄严经论、金刚针论、犍稚梵赞等。后秦鸠摩罗什译有马鸣菩萨传一卷,记述其生平事迹,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

[10]指“唐尧”与“虞舜”。

[11]指夏、商、周三代之君。夏禹、商汤、周武(文)王。

[12]《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合称。

[13]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易》《礼》《春秋》。

[14]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其形成过程为:汉立《诗》《书》《易》《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加《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为九经;至开成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15]本来的心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9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