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佛法的关键在于这两个字,做好了,才能

-?点击领取大悲咒保温杯

“自在”

人之所以不幸福、不安祥,其关键处就是“不自在”,也就是受制于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执着,以致烦恼重重、痛苦不堪,人的愚昧也正是源自于此,因此沩山禅师一生说法的精彩处即在“情不附物”。

自在是什么?“自在”和“我觉故我在”,“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常乐我净”有异曲同工之妙。自在就是只有自己原本生命的存在,只有清净生命的存在。也就是说摆脱了内在和外在的干扰,不与烦恼同在,不与一切的干扰、相对同在,离开一切的存在,即是自在,也可以说我与安祥同在。

这点《六祖坛经》亦曾用“外缘内扰”来表达生命的干扰力。所以古德说:“放下即是”,“当下即是”,“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以上的原理虽然很简单,若真做起来,还须费一番功夫。而且若不得安祥,摩诃般若不发露,本心未出现,还真无下手处,欲入无门呢!

自在的时候虽是无念,但却有“无念之念,念而无念”。此时之观为“观而无观,无观而观”,此时绽放光明,心中唯有清净、幸福、喜悦、安祥和温暖,亦即回归生命的母体。它就是古德所谓的“不与万法为侣”,“万象丛中独露身,唯人自肯方乃亲”,“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独”。

-

它展现了生命的清净、纯洁、天真、幸福、喜悦和阳光。如果还一味地向外驰求,被六根六尘所牵绊,在六根六尘中迷失了原本的自我,则烦恼、痛苦的人生必然跟着你,如影随形,时刻不分离。

在自在的生活里,就是古德所说的“只守闲闲地”,“如痴如呆”,“大智若愚”。

在自在的生活里,虽然对很多事情不再产生情绪的波动,但是却能自享内心如泉涌般的喜悦、安祥、自足与幸福,眼里看去,外面的一切,不再像以前的纷乱、烦躁或冷冰冰,反而是生趣盎然。

修行到了自在的时候,就踏上了离执禅定,就如同耕云恩师开示的:“走在十字街头,犹如旷野荒郊一般。”一人独行独步,外在的缤纷万象、花红酒绿、帅哥美女、名车别墅……,对他已经没有干扰了,内心很安祥,很清净,很幸福,很温暖。

他的生命已经得到了初步的释放和自由,被外境所牵引、束缚的情况愈来愈少了,那么他的人生就是潇洒的人生。古人悟道以后,知道人活着只是责任义务,现实的世界看起来虽然很实在,但也是虚幻的、不永恒的。所以不管他年纪有多大,他都已经很潇洒了。

如何才能得此自在?唯有一切放下。可惜一般人业障深重,要他在短时间内一切放下,简直不可能。所以必须从观心下手,慢慢消磨习气,放下执着,修正想念行为。功夫再深者,由自觉入手,日渐体现生命的自在。事实上广义的自觉已包含了观心、反省和忏悔等修行的功夫。简单地讲,要得生命的自在,就必须从生命的自觉下手。

自觉就是佛法的心法、修行的基础功夫,必须贯彻整个修行的过程。所以耕云恩师开示:“自观自在,守本真心”。自观即是自觉,亦是“如珠吐光,还照珠体”。如果不自觉,就不是“还照珠体”,而是“随照迁流”了,就是古德所谓的“走作”,“你又这么去了”。

修行人想要自在,最大的障碍就是自身的机械惯性,其中最令人困扰的莫过于本能的冲动及六根对六尘的牵绊。修行人若不能克服机械惯性,想要自在简直不可能。

一般人性喜攀缘,所以不得自在;不甘于孤独寂寞,所以不得自在。这里所说的“孤独寂寞”绝不是离群索居,而是在人群当中“心不外驰”、“不往外攀缘”的孤独寂寞。所谓“一波才动众波随”,烦恼痛苦就随之而来。因此《六祖坛经》云:“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

很多学习安祥禅的朋友或许都有这样的感触,安祥很难保持,的确如此。为什么很难保持?因为不自在,有太多的执着和驰求,所以有太多的干扰,以致心器破漏,装不了安祥,因为全都漏掉了。如果能够自在,那么自然地就能够保持安祥,而与安祥同在。

佛法不难,就是放下难。人大部分都是活在虚幻的执着里,有人为了转那一念的执着花了数年的功夫,有人花了一辈子的功夫,有人花了几生的功夫,有人百劫千生依然转不了那一念之执。因此,学习佛法的关键在于“自在”两字,做好了,才能早放下,早轻松;早自在,早解脱。

-点击蓝色文字结缘

点击领取大悲咒水晶杯

点击领取念佛计数

点击领取精美琉璃吊坠

点击领取手抄本字帖

点击领取香囊护身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97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