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击战之父古德里安装甲作战进攻三大必

著:[德]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译:胡晓琛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WilhelmGuderian,年6月17日~年5月14日),德国陆军大将,著名军事家,“闪击战”的创始人,历史学家赞其“闪击战之父”。他同时也是装甲战、坦克战的倡导者,被誉为“德国装甲兵之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著名的德国陆军将领之一。不论进攻者发起的进攻是战略突袭,还是突破或防守反击,都需要打击力(Stokraft)。什么是打击力?步兵手中的刺刀与步枪,甚至是我们的机枪和火炮还拥有打击力吗?用人力和战马还能使它们足够快速地运动吗?装备式步枪和刺刀的步兵的尸体真能代表我军步兵的打击力吗?在迎着敌军机枪“冲锋”时,面对掩体中正在射击的敌人时,还有人会认为这些早就无法在作战行动中保护自己的士兵们拥有士气优势吗?人们不会再犯和年的普鲁士军队一样的错误了吗?这些错误驱使着普军“不开一枪就勇猛地向着敌人行进;为了保持头部动作的整齐划一,在大队齐射中不瞄准”,甚至在敌人火力中不卧倒。年的奥地利军队、年布尔战争中的英军、年在满洲的俄军、年在佛兰德新组建的德军各团都信赖刺刀的打击力,结果如何呢?还想再试一次吗?在机枪和手榴弹的时代,带刺刀的步枪正在不断失去往日的影响力。年时,打击力已取决于火力了。也就是说,步兵部队打击力取决于他们的机枪和其他重武器,而大部队即步兵师的打击力则取决于炮兵。打击力足,进攻就能成功,就像在东线、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意大利一样。打击力不足,进攻就会失败,就像在西线那样。建立在火力基础上的打击力在世界大战时得到了巨大提升——不论是弹药数量,还是口径大小,抑或射击时长。但当时的打击力通常无法快速彻底地粉碎敌军抵抗,以便顺利突入敌人防御体系纵深—至少在决定战局的西线无法做到这一点。相反,为了取得足够的效果,人们不得不同意进行长时间炮击,这正好给守军提供了采取反制措施的时间,这些措施包括调动预备队或在必要时后撤。有时,即将发动攻势的先兆就足以使守军下决心撤退;为这一对策进行周密的准备,在关键时刻对进攻者发动空袭,或者迫使其放弃计划中的进攻。最好的两个例证就是年德军撤入兴登堡防线、年7月法军在兰斯的行动。世界大战证明,即便威力巨大,持续时间长,打击力也不单单由火力决定。不过还是要向敌人倾泻火力,这不只是要把在漫无目标的地面炮击中得以幸免的区域炸成月球表面,还要对进攻危害程度最大的目标实施近距离搜索、识别,并用直瞄火力予以摧毁。进攻前的火力效果要求随着武器射程、射速和穿透力的提升而提升,最后使世界大战变成了物资消耗战或炮战。现在,最强大的火力效果也无法在快速的运动中“向敌军倾泻火力”。只有重新启用一种老旧的武器——坦克,才能在这里派上用场。坦克的过时并不是因为装甲厚度不足,无法抵御枪弹,而是因为人力和战马都没有能力牵引或拖动它!内燃机的发明使这种能力得以具备。这样一来,人们就又可以使搭载乘员的装甲车辆穿过小口径武器的火网,直达敌人面前,并以直接瞄准射击展现其武器的毁灭性威力。此外,发动机驱动的坦克还能凭借其碾压威力越过并摧毁令人担心的铁丝网,也能凭借其越障能力越过战壕与其他障碍物。因此,自从坦克在康布雷用一个下午就突破了被认为坚不可摧的兴登堡防线后,它就是—年间协约国军实实在在的打击力。那么到底什么是打击力?它是让进攻中的军人在武器有效射程内消灭敌人的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的部队才是有打击力的,即具备攻击力(angriffskrftig)。这是一支真正具有完全打击力的部队。如果我们根据世界大战时的经验宣称装甲兵在所有地面作战兵种中打击力最强的话,那么这个说法绝不夸张。战后的发展还没有给翘首以盼的军界带来更好的选择。因此,即便一方或另一方难以转变观念,人们也只好接受这一现状。然而,这个在目前的进攻中打击力最强的兵种还必须取得按照自身规律运用这种力量的权利。它在投入作战的地点是主战兵种,其他兵种要以它的需求为准。事情的关键并不在于让哪一个还受到传统拖累的兵种协助取得胜利,而只在于在未来的战役中获胜,并且胜利要彻底、迅速、影响深远,从而使战争迅速结束。各兵种必须为此协同一致,在能力和要求上向打击力最强的兵种看齐。作为陆军最年轻,同时也最具打击力的兵种,装甲兵不得不独自使自身的要求得到满足,因为没有哪支军队中的传统兵种会心甘情愿地予以配合。反坦克防御的发展越有成效,这些要求就必须越坚定、越明确,否则装甲兵的进攻会愈加艰难。这些要求的重中之重始终是以下三大战术的必备要素:奇袭、大规模投入与合适的地形。根据每次坦克进攻取胜的这三大必要前提,我们可以制订装甲兵在战时和平时的编制,配置武器装备,最后挑选出其指挥员和士兵。可以在进攻准备和实施阶段通过快速和隐蔽的运动,或借由性能前所未有的新式武器来达成奇袭的效果。由于快速实施坦克进攻是决定作战成败的关键,所有固定与坦克协同作战的支援部队必须与坦克的速度一样快,还必须在平时就与坦克混编为一支部队。若没有快速支援部队,装甲部队在战斗中只能受到无法协同、行进缓慢的兵种的牵制,从而无法进行快速突入敌军纵深的作战行动。这就等于挥霍了手里最强的一张王牌。由于新式武器(例如拥有难以穿透的装甲、出色的装备或不寻常的速度)的运用价值巨大,这就要求军备技术领域在和平时期的准备工作中要注意保密。保密成功并取得成效的最佳范例就是我们都听说过的“大贝莎”(DickeBertha)超重型榴弹炮,我们用这种口径毫米的巨炮在年摧毁了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要塞。大规模投入,也就是在寻求决战的地区集中兵力,事实上是适用于所有兵种的原则。只是国内外的众多声音导致装甲兵背离了这条原则。由于这种违背战争艺术首要规则的过错在紧急情况下必然会招致极恶劣的后果,故而我们在和平时期就要将之扬弃。一旦人们有意在关键地点大规模集中投入兵力,就必须遵从这一意愿,及时进行相应的组织架构调整。只有装甲部队及其指挥官在和平时期就掌握了大编队作战方法,才能在战争时期成功地实现大规模运用。机动部队,尤其是其指挥官,随机应变的难度要比步兵大得多。装甲部队只允许被投入到不会对装备性能造成不可克服的障碍的作战地形中,否则进攻连地形这一关都过不去。举例来说,在演习中挖出特定型号的坦克无法逾越的壕沟,再强令这种坦克投入作战,而后宣称坦克或整个装甲部队都不起作用。这样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要求轻型机枪坦克进攻要塞或大城市也是一件很荒谬的事。同样,不能要求轻炮兵完成艰巨任务,而应选择大口径的重炮兵。坦克也和人、动物一样能力有极限,一旦对其过分苛求就会使其失灵。既然不能指望到处都有适合坦克行进的地形,那么就更应该注重在能够发挥其机动力和打击力的地点使用这种武器,同时要有足够的兵力、宽度和纵深,并发动奇袭。问题的关键在于组建适合完成给定任务的混编装甲部队,以及设法培训必不可少的指挥官。在上次大战中,尽管德方很少出现有组织的防御,但逐次投入坦克却总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然而在未来的战争中,既然可以预料到双方都会使用坦克,并且都会在和平时期做好反坦克防御准备,不专业地使用装甲部队必然会造成极严重的后果。这种不专业行为的依据是对防御效果和坦克进攻成功率的误解以及由此带来的错误编制方式。就地面作战而言,我们认为现代战争中进攻成功率最高的方案就是在合适地形大规模投入坦克发动奇袭。我们要强调的是,如果不想让这种地面进攻取得的成果在一段时间后消失,其他兵种部队必须迅速予以扩大。不过我们认为,装甲部队的存在不仅会深刻影响地面作战,也同样会深刻影响空战。本文摘自《注意,坦克!》注意,坦克!:古德里安论装甲部队的战术与作战潜能指文图书“闪击战”“坦克战”理念原著京东好评率94%无理由退换¥25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7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