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莫斯科战役,为何朱可夫用9万兵力能建
在讨论二战苏德战争的莫斯科战役时,对苏德双方来说有两个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一个是年8月中旬德军暂停进攻莫斯科的计划,把合围基辅突出部的80万苏军作为了中线和南线的主要任务,这被认为是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失利的重要诱因;一个是9月30日莫斯科战役打响时,苏军有3个方面军万兵力,但10月8日朱可夫接手莫斯科防御任务时,他手上仅有9万兵力。那么,问题就来了,朱可夫如何能够用这9万兵力建立起稳固防线?德军为什么不在兵力占有较大优势的情况下占领莫斯科?
01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斗,牵制了苏德双方大量兵力。在莫斯科战役打响之前,苏德战场苏军出现重大损失主要在三场战役,第一场是战争打响后一周内,中央集团军群合围了明斯克防御圈的苏军,西方面军遭到重创,有34万人损失,西方面军指挥员巴甫洛夫因此被处决;第二场是铁木辛哥元帅接手西方面军指挥权后,德军进攻斯摩棱斯克,苏军又有40多万人被俘,但德军也有较大伤亡;第三场是9月16日古德里安指挥第2装甲集群到达基辅合围了包围圈,65万苏军被俘。
如果按苏军战前部署在西部边境5个军区万人的总数来算,这三场战役就消耗了万,到莫斯科战役打响时,苏军那万人又是怎么来的呢?当然是战争动员和斯大林调用了统帅部战略预备队补充上来的。
所以,当朱可夫于10月6日接到命令指挥莫斯科防御,到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展开,苏军这万兵力基本上都消耗在这场大战之中。也许有人会疑问,既然斯大林将朱可夫调到了莫斯科方向,为什么没有将包围圈中的苏军解救出来呢?
这里面有个时间差问题,一方面,朱可夫到达前线时,德军对维亚济马和布良斯科两个方向的苏军包围圈已经形成。因为从9月30日战争打响,德军使用三路进攻队形,调用了北方集团军和中央集团军群三支装甲主力,用朱可夫的话说,苏军确实有逃离包围圈的机会,但斯大林一味要求进攻,导致德军装甲部队迂回到了苏军侧翼,朱可夫来到前线时连补救的办法都没有,只能眼巴巴看着苏军被歼。
另一方面,朱可夫更重要的任务是如何阻止住德军占领莫斯科。所以,虽然朱可夫接手莫斯科防御时只有9万兵力,那仅仅是指防御莫斯科的兵力,并不包括在包围圈中作战和苏军后续补充的预备方面军兵力。
从这个层面讲,朱可夫组织莫斯科防线也是有一定基础的,除了苏军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战场牵制住德军主力外,苏军于7月在莫斯科建立的12个民兵师以及苏军的军校学员等也是朱可夫防御的重要力量。
02德军打赢了合围战斗,却为朱可夫赢得了补充兵力的时间。从时间跨度上说,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既是莫斯科战役的前哨战,也是为朱可夫防御莫斯科争取时间的消耗战。就莫斯科战役来讲,德军最有实力和最有把握打赢这场战役的时间节点,也在于能否尽早结束这两地的缠斗。
所以,朱可夫预料德军将注意力放在包围圈中苏军突围作战时,他也只能将主要精力用在建立莫斯科外围防线,以及抓紧增派预备队加强城中防御上。
按朱可夫在回忆录中记载,10月7日开始,苏军陆续从统帅部预备队和友邻方面军向莫扎伊斯克调动部队,这是防御德军进攻的主要方向。这些部队包括14个步兵师、16个步兵旅和40多个炮兵团及其他部队,共组建了第5、第16、第43和第49四个集团军,人数只有9万多人。
那么,朱可夫是靠这9万人展开大反攻的吗?当然不是,这里也有一个时间过程问题,这9万人马只是朱可夫用于防御的基础,罗科索夫斯基被任命第16集团军司令时,他手上就只有几名参谋人员,是靠沿途收集撤退下来的伤兵和失散的苏军重新组织起队伍的,他们后来成了阻击德军进攻的主力。
10月17日苏军重新组建了加里宁方面军,客观上减轻了西方面军的压力;11月10日,斯大林又撤销了布良斯克方面军归朱可夫西方面军统一指挥,大大加强了朱可夫的力量,11月1日到15日,朱可夫又得到了10万名官兵、辆坦克和门火炮的支援。也就是到了11月中旬,朱可夫手上能投入作战的兵力已经有差不多50万人了。
很多人疑问,苏军到底在莫斯科战役中调集了西伯利亚多少部队上来?实际上,苏联在好几部影视作品中作了正面回答,大概有30个师左右,而朱可夫也在回忆录中记载是从内地调来的。不过,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在11月7日红场阅兵时,苏军远东部队确实派了骑兵部队参阅,这些部队走过红场后直接就上了前线作战。
从这个层面讲,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的包围战整整打了差不多一个月,加上8月份德军南下增援基辅,客观上讲,苏军用于防御莫斯科的准备时间就比较充足了,加上朱可夫上任后加大了工人学生和莫斯科市民的动员力度,有25万市民参与构筑工事和筑垒,共建立起了3道巩固防线和9道防御地带,客观上讲,这是迟缓德军装甲进攻的重要阻力之一。
03苏军展开大反攻时,德军兵力仍占优势,为何没有能力就地防御?从各个方面汇总的资料看,莫斯科战役苏德双方投入的兵力是有限度的,拿德军来说,使用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加在一起,这万人已经占到了东线作战的一半左右,其装甲主力也是占到了70%以上,是作了胜券在握的打算。
而对苏军来说,用于莫斯科防御的兵力却是用的添油战术,甚至在朱可夫防御最困难时期,他向斯大林提出增加辆坦克的要求都没达到。但苏军的战争潜力巨大,虽然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战役中损失了67万,但后续投入的兵力也还是不少的,总数达到了多万人。
就整场战役损失来讲,不完全统计,德军损失了50万人,苏军翻了倍达到了多万。但在苏军展开大反攻时,德军的兵力还是占有一定优势,为什么却向勒热夫方向撤退了呢?这里面有德军意想不到的两个因素影响,一个是天气,一个是闪击战遇到了难题。
有人说德军在莫斯科战役失利,是因为严寒帮了苏军的忙,实际上这是个误解。年的莫斯科冬季并不寒冷,而是雨雪天气较多,给德军装甲部队行军带来了难度。主要是德军在战前只考虑如何跑得快,没有考虑苏联的地理情况复杂,所以装载的轮式车辆太多,只有多辆履带式装甲,而轮式车辆最大的问题,又是离开公路和大路就不能行走,遇到泥泞道路更是寸步难行。
至于闪击战遇到麻烦这事,是古德里安最不愿提到的,闪击战有优点肯定也有缺陷,从战争打响,德军的装甲部队就一直冲在最前沿,在赢得战果的同时,麻烦也接踵而至,首要的就是补给和步兵跟不上来,到10月中下旬,这个问题加上道路泥泞,古德里安自己就打起了退堂鼓。
从上面分析看出,莫斯科战役朱可夫接手时兵力不足只是暂时的,后续能展开大反攻也是有客观积极因素支撑。说到底德军进攻莫斯科就是一场冒险,就算是8月份没有按下暂停键,苏军也会想出另外一种办法来应对,苏军的胜利证明,战争的胜负是由战争潜力和谁笑到最后来决定的。
更多资讯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