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禅宗的迷人风采探寻古德悟道的足迹一
一千多年来,六祖南宗曹溪禅成为中华佛教的主流,出现了“十寺九禅”的局面。太虚大师曾说:“中华佛教的特质在于禅。”赵朴初先生也说:“中国佛教在于禅”。
初参后学,没有经过启蒙或者系统深入的浸淫,不要说准确领会禅宗的精髓和灵魂,也不要说正确掌握参究的要领和方法,就是连最为基本的宗门语言也会望文生义,错解连篇。
贵子眼正
沩山祖师所说的“只贵子眼正,不贵子行履”的“眼正”之义,不是教下所说的通过闻思所获得的正知正见,而是指明心见性、顶门具眼,也就是六祖所说的“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同样的,临济祖师所说的“要求真正见解”的“见解”二字也是这个意思。
不离自性
不离自性而为说法,这是宗门祖师删繁就简、手握天枢,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殊胜教育。所谓“不识本心,学佛无益。”就是告诫我们不要一天到晚追求有为功德,而要回到大根大本上来,以免被枝枝叶叶萦绊累生。
本来面目
所谓参禅,就是参究自己的本来面目。参禅的“参”字或看话头的“看”字,与教下的如理思维和观照观察恰恰相反。如理思维有理有路,可思可想;参禅则无理无路,不能思不能想,可是又偏偏得向非思量处思量,向不会处会取,向无捞摸处捞摸,向咬嚼不得处咬嚼。其中三昧,唯有参究之人才能心知肚明。同样的,赵州古佛所说的“究理”、历代祖师所说的“看是个什么道理”,也是“参禅”的意思,而不是让您去猜解公案或者研究理论,这与禅宗毫不沾边,因为“佛法欲得现前,莫存知解”。
此外,禅宗所说的“不会最亲”、“诸佛不知有”等等特有语言,都不是我们想像和理解的那个意思,而是宗门殊胜独特的接引教化方法。
初参后学自不待说,即便久参专学之人,由于落于空疏或者偏于一隅,往往也是一知半解,不能精准把握禅宗的真正本质、菁华和主流,甚至对禅宗产生了种种误解。再加上社会上各种裨贩的时尚,比如安详禅、现代禅等五花八门的现象,使得真正禅宗的本来面目失之殆尽。
佛法为了教化不同根器的众生,可谓曲尽方便,直至末后才将终极真理和盘托出,点破一个惊天的大秘密,告诉大众人人本具一段大事因缘。这才是诸佛出世的真正本怀,也是佛法最为究竟的极则之处,所谓无二亦无三,唯此一乘法。当然,如果只是到此为止的话,那就只是教下而无宗门了,那就不是最为殊胜的法门,须知还有向上一路、千圣不传、超宗越格、手眼通天、三乘胆寒、十地魂惊。最初源头就是世尊在百万人天面前拈花,迦叶一人破颜微笑。也许您会认为这只是一个传说,可重要的是这个故事形象地展现佛法真义、顿悟法门和别出手眼的教学手段。
具有一千五百年悠久历史的中华禅宗,从初祖达摩到近代虚云和尚,中间几经转型,但是最为中国人熟知、最具祖师禅特色、最能体现顿法精神的禅宗,主要发生在马祖、石头祖师之后和元明之前,集中体现为五家七宗的精彩华章,其间涌现出许许多多顶级宗师,形成脍炙人口的临济喝、德山棒、云门饼、赵州茶、雪峰掍球、禾山打鼓等宗门特色教育方法。
我们要观摩和体验的真正禅宗,首先应该直接跟这样的顶级宗师学习,才能获得最为纯正、最为精粹、最为真实、最为主流的禅宗感知。这是我们必须要说在前头的话,也是必须交代清楚的事情。
当然,您也不能说其他宗门阶段和人物言行就不是禅宗,只不过早期禅宗荜路蓝缕、风中掌灯、命如悬丝,还没有充分展现禅门的殊胜特质,而后期禅宗则基本上只剩下“念佛是谁”的一句话头,空疏窄隘,弊端不少,因此最能体现祖道风神秀骨、最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禅宗,那自然是唐宋五代那个令人向往的时期了。
展现禅宗真正的迷人风貌,言不该典,就不能让人信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