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报国寺建寺弘法有声书离欲上

咨询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91170.html
离欲上人为当代高僧,禅门宗匠,一生建寺弘法,化度甚众。由于上人注重身教,因而鲜有文字留世。为让后人能一览上人神韵,报国寺尽其所能,组织知情者汇集上人的生平事迹和得道因缘,辑成《离欲上人》一书。时值离欲上人圆寂30周年纪念,蜀中净土将此书制成音频,与大众共同缅怀上人离相无求、无私无我、勤劳惜福、淡泊名利的一生。△点击播放音频

能定居士恭诵

重返报国寺建寺弘法

三、四十年代,上人主要在成都弘法,慈悲济世。其间,民国二十四年(年),仿照宝光寺规模,在射洪具修建古佛寺,作为十方丛林;并遵百丈遗规,农禅并举,建盐厂一座,植树三万余株,覆盖面积郁郁葱葱。民国三十三年(年),于该寺举行传戒法会,受戒僧众人。不久,上人把寺务交给欲空法师,主动退院。直到年,上人才重返乐至报国寺,守寺护林,经历几十年的艰苦岁月,终于旧貌变新颜。

上人的一生都在自行化他。他深入禅观,刻苦修行,深悟佛旨,面对其广大的弟子,则根据根机,普遍教人念佛,求生净土。他诲人不倦,普度有缘,言简而意赅,严肃而热忱,刚毅而温和;常把高深博大的佛理讲得深入浅出,明晓易懂;或引佛言祖语;或谈修行故事,或联系生活小事,而稍加点拨,启迪弟子去体悟,从而受领法旨。

如何学道修行?上人认为:学道之要领,必须从去妄念入手,三藏十二部,可用“去妄”二字概括。妄心与真心来是一体两面,妄心附着于真心,妄心去,则真心自显。古德曾云:“打得念头(妄心)死,许汝法身(真心)活”,是真实语。如何去妄?须发大心,用功修行,立志了脱生死,广度有情。同时,应时时处处检查身口意三业,管好“六个弟子”——眼、耳、鼻、舌、身、意。还常举古德修行的例子,每天身上挂一个袋子,心中起一个恶念,即捡一粒黑豆放入袋内;起一个善念,即捡一粒白豆放入,夜里总结一天善恶念头的多少。最初黑豆多、白豆少;以后逐渐白豆增多,黑豆减少。这样就把修行的重点放在行上了。总之一句话,从起心动念处踏实用功夫,别无取巧办法。

一天,外地来的几位初学佛的居士问上人:“我们的妄想杂念总是很多,怎么办?”

上人只答复这么一句:“你们要随时随地管好自己的“六个徒弟”。

众人面面相觑,有位居士说:“我们哪里有徒弟哟!”

上人笑了笑,说:“怎么没有?就在你们身上。”

“是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另一位居士小心翼翼地问。

上人点头:“不错!凡夫学道,妄念太多,犹如一块染污了的白布,要想洗净,不容易呀!要多念佛,清净身口意三业,同时多诵经礼佛,总有一天会有所悟入。”

年农历正月十四日,有位姓樊的仰慕上人高名洪德,专程从重庆到报国寺。上人见她尚有善根,就说:“多住几日,我们有缘。”向她讲述了断除妄念的重要性:“人生有生老病死等痛苦,人生无常,一切事都是过眼烟云,像梦幻一样了无痕迹。众生追求名利财色这些像梦幻一样的东西,当然有痛苦和烦恼了。要想解脱痛苦和烦恼,就得断除妄念,妄念一断,即能明心见性,超凡入圣。”樊某不断点头,略有所悟。上人又指向挂在佛堂右边墙上的一件棕草蓑衣,说:“我过去为断除妄念,有几年就坐卧在这件棕草蓑衣上。胡子有一尺多长,蓬头垢面,要是那时你看见我,一定会害怕的。”说罢,手捋银丝般的胡须,微微说着。

初见上人的樊某,被上人高深精辟的论述和精进苦行的精神所感化,立刻求受皈依三宝。上人应允,赐法名昌鉴,送她一张佛像。她正想要上人的照片时,照片已递到她手中,昌鉴顿觉心境清凉,身意柔软。回家后,每天早晚在佛像和上人像前,顶礼念佛、忏悔,时时观照念头,学佛大有进步。

上人平生很少写文章,而对“断除妄念”却有一篇短论,总结了毕生的体悟。题为《断除妄念亦能健康长寿》全文如下:

古来,我佛度人,无非就是断除妄念。自我披剃出家为僧以来,时时都是坚决根除妄念,发勇猛心,不随妄想习气境界转,在一切时中,不分行住坐卧,动静一相,本自如如。妄念不生,自然疾病减少,并能健康长寿。

妄念一断,即能明心见性,岂但健康长寿。古德说:“若能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全部佛法,归结到一点,即是断除妄念。妄念,又称为“妄想”。例如,我们早上睁眼,脑筋里不断想事情,种种念头,种种幻想,公事私事,人我是非,八百年的往事,都像电影一幕一幕地过去,又像奔流不息的瀑布,没有一分一秒停止。这个常常想事的心,就是“妄心”。断妄心,实在不易。古人说:“断妄念如断四十里流。”谈何容易!

我们每天从早晨到晚上,一切动作与思维,都离不开妄念,妄念是分别心,第六识。如眼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香,舌之于味,身之于触,意之于想,皆是识的作用。内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外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根和六尘一接触,就产生六识。此六识因为受了第七末那识“我执”之影响,一切言语行为,莫不为自己打算,以我为本位。因而发生人我是非,种种烦恼。此“我执”之一念,即是根本无明。由此无明便造种种业,受种种报,以致流转生死,永无止息。我们想拔除生死之本,对于永无休息的六识心浪,必须予以停止,相续不断的意识便不起作用。此时的心理状态是动静如如,湛寂常照,灵明不昧,不思维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事物,故称之为“无念”。如能永远维持此心之寂静,那么,健康长寿,永葆青春,不过是随之而来的副产物而已。

此种无念真心,是绝诸对待,没有大小、方圆、长短、善恶、是非、垢净、增减、生灭、断常、来去等相;一尘不染,空空洞洞,什么都加不上。这是禅宗所求的终极目标——明心见性,也就是祖师的指标,在二六时中,不分行、住、坐、卧、动静一相,本自如如,妄念不生,何患长寿不了。若不如此,总是忙忙碌碌,从朝至暮,从生到死,空过光阴。在修持上固然是劳而无功,在身心上也永远不得安定。这样和健康长寿也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我们应当知道,妄念对于人生实在是关系太大,必须认真对治。

心要保持寂静,干干净净,空空洞洞。心里没有一点东西,什么都不想,在什么境界都自在。心中一切种子习气皆是虚妄不实的,想的就是念头,念头是虚妄的,六尘境界也是虚妄的,念头放在心里起了分别执著,无量的烦恼都现前,所以要一切放下。但是什么都没有了又著空,著了空的一边,即著了非法相,也错了。

空有本来是同时的,既不应该著有,也不应著空。换句话说,就是不住空也不住有,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但应无所住,还要生其心,这在我们凡夫分上实在是难了。

须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非真。何以故?真如之性,本无念故。但是凡夫染念不停,若命其无念不可得,不得已念佛之念排除其他妄念。念佛法门,一言及念,便是心识,但一心正念,正所以排除纷纷的妄念。或曰:以其未离念,似不如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高超真理。殊不知净念与妄念大不相同,妄念愈念则念愈起;净念则可以念念而致于无念。念佛念到念而无念,则达到理一心不乱,便是禅宗的彻见本性。按净土宗的理论,可以上品上生,花开见佛。永明禅师的著名偈语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有禅”就是明心见性,这是自力的修行功夫。“净土”即是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净土。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这是一般人最易犯的错误。

人人以谈禅为时髦,却不去发菩提心,不肯生信发愿,不肯念佛;似懂非懂,似通未通,似悟实迷。会得几句“口头禅”,便自以为证菩萨十地境界,这种人都是自误而已。其聪明才智,其实正是修行的大障碍!

人的自力是有限的,佛的愿力与慈悲则是无限的,人的自力,好比细微的针,佛力则好比巨大无比的磁山。我们学佛修行,必须明心见性以求清除自身的一切诸缘障碍,再加以诚心勤力,老实念佛,接受无限的佛力接引,才是事半功倍之道。两者缺一,都是不太好的。如果自恃聪明,不肯老实念佛;或自恃自力,不肯念佛,想要凭自力断除烦恼,要做到净尽无余无漏,那就太不容易了。

学佛者,必须老实诚心净意念佛。

当时,上人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善巧方便,教化众生,借谈健康长寿引导大家了解佛法的真谛。与此同时,上人还专门以《欣逢盛会话养生》为题,写了一首养身歌:

老僧逢盛世,虔诚奉佛陀。古寺尘嚣远,禅修受益多。放眼祖国土,心情无限乐。今朝蒙邀请,厚谊重山岳。寿星相聚首,谈笑皆自若。延年各有道,现身把法说。我谓养生术,锻炼第一着。流水户枢动,生命在灵活。每日多举步,方便血气和。起卧有定时,饮食重制约。睡眠须充足,妄念要抛却。保健应防病,有恙早服药。寡欲心自安,知足意常乐。遇到烦恼事,心胸宜宽和。心广体魄健,方臻长寿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7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